在邢台好南关的繁华与喧嚣里,隐藏着一条古老而神秘的街道——靛市街。这条街,如同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云烟。在古代,这里是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在此交易丝绸、染料、布匹等商品,古法靛染更是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往来商客。如今,这里的靛市染坊成为人们拍照打卡的好地方。近日,邢台日报社小记者中心的小记者们就在此体验了非遗扎染,感受古街巷的历史文化底蕴。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敏 杜艺文 文/图
古街新貌 非遗焕彩
温暖的阳光洒在好南关的石板路上,为古色古香的邢台古街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下午2点,阳光正好,邢台日报社的小记者们怀着兴奋的心情,踏上了“泉城寻宝之非遗扎染”的旅程,开启了一场与传统文化的美妙邂逅。
走进古街,仿佛穿越了时空。新年的氛围犹在,南关市集的小吃铺鳞次栉比,斑驳的墙壁诉说着历史的沧桑。然而,更吸引小记者们目光的,是那些点缀在古街大染坊前的一抹抹亮色——非遗扎染作品。那蓝白相间的图案,或清新淡雅,或古朴厚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吸引着往来游客流连忘返。
在报社记者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聆听好南关故事传说,了解好南关内的各个街道名称,知道靛市街是古代布匹、丝绸交易的繁华之地。他们有的在染坊墙壁前拍照留念,有的做伴儿研究墙壁上的文字记载,有的三两结对,猜测墙壁前一口口大缸的真实用途,有的在猜测这漂亮的蓝染布匹是如何挂上这么高的高架,个个像极了探秘者。
巧手扎染 体验匠心
“来到靛市街,我们不得不提的就是古法扎染,大家对扎染有所了解吗?”美育联盟的侯老师带小记者们观看了古法扎染的宣传片,了解了植物染蓝染的来历和奥秘。
“借草木之本,染一寸一尺。”到了扎染体验环节,指导老师详细介绍了手工扎染的基本技法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的扎法、不同的染料,每一次的碰撞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每位小记者都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对白色方巾进行了各式各样的折叠、捆扎。比如:有的同学想做出环形的花纹,他们就用皮筋或是线绳将方巾捆绑;有的同学想做出条纹图案,他们就借助冰糕棒,将方巾捆扎;有的同学想要制作点状花纹,他们就把小夹子有序地夹在方巾上。
小记者赵清源说:“难怪扎染会成为非遗,这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和心血。”看着手中的白布在染料的浸润下逐渐变换颜色,晾晒出美丽的图案,小记者们脸上洋溢着惊喜和自豪。
传承创新 展望未来
邂逅扎染,“布布”生花。扎染带给孩子们快乐的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来自自然的朴素美。在欣赏和制作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和发现,激发大家对美的探索,以及对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的钦佩。
“原来扎染这么神奇!”“我要把今天学到的扎染技艺教给更多的小伙伴!”“回家可以把它做成头绳、蝴蝶结。”“从此,这块独一无二的扎染方巾就是我的擦脸巾!”扎染结束后,小记者们意犹未尽,他们畅想着扎染的更多用途,也纷纷表达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
此次“泉城寻宝之非遗扎染”活动,是邢台日报社带领小记者寻古街记忆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生动实践,不仅让小记者们领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构想心中属于自己的“非遗”之美,更在他们心中播下了传承和创新的种子。这些小小的种子会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