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林
邢台,这座被誉为“太行泉城”的历史名城,因百泉复涌的生态奇观再度惊艳世人。曾经的邢台,百泉竞涌、水网纵横,孕育了“环邢皆泉”的独特风貌,却在40年前因生态变迁逐渐沉寂。如今,随着生态治理与水源保护的持续推进,达活泉、百泉、狗头泉等泉群重新喷珠吐玉,汩汩清流串联起古城的水脉与文脉。
我市老水利工作者张英林同志根据工作经历和研究成果对历史上邢台百泉灌区的十五个主要泉眼做系统介绍。本期是三篇回忆文章的第三篇。
达活泉
达活泉位于信都区达活泉公园内,初名团丸泉,又名再来泉,翻沙坑是其主泉。达活泉是古蓼水之源,一般年份涌水量0.3立方米每秒。“达活龙湫”是古顺德十二景之一。
达活泉主泉翻沙坑,在九龙池西北侧,达活泉湖南岸。因其涌泉如沸,带动池中细沙翻腾,故名翻沙坑。翻沙坑原为一水池,周百步,深丈余,泉水晶莹碧透,清澈见底,涌泉似开锅之水,翻华斗艳,银花沸腾,犹如玉盘行珠,滚流不息。
今翻沙坑为2023年改建,圆形石砌泉池,周五十步,深丈余,汉白玉雕石栏杆围护,池底铺河卵石,泉眼如碗口,喷涌似沸水。泉池南侧立有“达活泉”石刻,为书法家张鹤龄题书。
达活泉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记载:襄国故邢国,有蓼水。《金史·地理志》记载:邢台有蓼水。郦道元注《水经》云:蓼水出襄国石井冈。《文献通考》释文:龙冈县蓼水,一名达活水。
《晋书·石勒载记》和宋代《高僧传》记载,后赵时,达活泉称团丸泉,泉畔有团丸祠,高僧佛图澄在此“敕龙取水”。《高僧传·佛图澄传》记:“襄国城堑水源在城西北五里团丸祠下,其水暴竭。石勒问澄何以致水,澄曰:今当敕龙。勒字世龙,谓澄嘲己,答曰:正以龙不能致水,故相问耳。澄答曰:此是诚言,非戏也。水泉之源必有神龙居之,今往敕语,水必可得。乃与法首等数人至泉源上,其源故处久已干燥,坼如车辙。从者心疑,恐水难得。澄坐绳床,烧安息香,咒愿数百言,如此三日,泫然微流,有一小龙长五六寸许,随水来出,诸道士竞往视之。澄曰:龙有毒,勿临其上。有顷,水大至隍堑皆满。”史料记载,因团丸泉时涌时伏,故以西域语改称达活泉。这是达活泉之名最早的记载。
南宋文学家朱弁《曲洧旧闻》有达活泉详记:去巨鹿郡西北一舍,有泉名达活,源深流长,广轮数百步,人享其利。咸平(998年~1003年)中,刺史柳开浚泉,旁植杨柳,建亭其上。为一郡之胜。熙宁壬子(1072年),达活泉忽沦伏不见,宋神宗元丰改元之岁(1078年),太守王慥祷于泉上,不阅月而源出,因改名再来泉。
达活泉畔原有广源庙,宋代邢州都总管宋乃余《广源庙记》记:“邢州古襄国也,城隅西北不三里有泉,觱沸而出,浸而为池,其周百步,蛙虫之与居,鱼虾之与游,枯苴水荇横卧其中,荒茅野草交蔽其旁。”“此龙神祠也,佛图澄为石勒祈雨于此”。
《元史·郭守敬传》记载:“中统三年文谦荐郭守敬习水利,巧思绝人。世祖召见,面陈水利六事。”“其二,顺德达泉引入城中,分为三渠,灌城东地”。金·元好问《邢州新石桥记》记述:“州北郭有三水焉:其一曰达活泉,父老传为佛图澄卓锡而出。达活不知何义,非讹传,则武乡羯人之遗语也。”表明达活泉在后赵时期得其名,在元代已经兴利灌溉。
明万历《顺德府志》记载:“达活泉,县西七里。郡守刘应节疏通为闸,以时蓄洩,水利自兹大。”达活泉自元代开始通水渠、行舟楫、灌田园,至明代疏泉建闸、引水灌溉,水利大兴。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帝巡行中州。此前一年,顺德知府徐景曾作《顺德五泉记》:此郡志所谓鸳水者是也,发源达活、野狐二泉。达活离城西七里,野狐离城西北十里,二泉汇流至北门,名鸳水。清李京作《顺德十二景》之“达活龙湫”曰:城西北五里,涌出一潭,深不可测,蛟龙潜焉,曰达活泉。潭面仅一二亩,岁大旱不涸,流入城壕卫城,亦可分流灌两三村田。
1954年春,邢台县建立牛尾河灌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达活泉、野狐泉、紫金泉、白沙泉等泉水管理,开发扩大了辖区泉水灌溉面积。1958年邢台地区为扩大水源,发动隆尧、任县民工扩挖达活泉,打出四、五眼自流井,当年达活泉出水量扩大到0.5立方米每秒。
1974年达活泉断流。2023年达活泉复涌。
野狐泉
野狐泉位于信都区营头冈东南脚下,因泉出野狐冈故名,又称营头泉。常年泉水流量0.15-0.2立方米每秒,出泉池东南流,在北小汪村东入牛尾河。
野狐泉历史悠久,沿革有序。《畿辅安澜志》记载:野狐泉发源郡城西北十里之野狐冈,土人又名营头冈。其水从石罅中流出,汇为池,池中有小泉数十。野狐泉源出营头冈,古名石井冈,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记:“蓼水出襄国石井冈,上有井,大如车轮”。隋朝《区宇图志》云:光武营军时所凿。据此,野狐泉在东汉刘秀时已经存在。后赵石勒都襄国(今邢台),为了解决城堑水源,高僧佛图澄在营头冈泉源处,掘龙查水。《元和郡县图志》也记载了营头冈古井:石井冈,一名龙冈,在县西北七里处,冈上有井,大如车轮。
元好问《遗山先生文集》之《邢州新石桥记》记:“州北郭有三水焉,其一曰野狐泉,亦传有妖狐穴于此。”金元之际,邢州城北的潦水、达活河、野狐河因战乱年久失治,河淤堤毁,泉水散流。城北郭赖以交通三桥没于泥水之中,行人交通十分不便。邢州安抚使张耕、刘肃“为经久计,询访耆旧,行视地脉,久乃得之。乃命里人郭生(守敬)立准计工,镇抚李质董其事。分画沟渠,三水各有归宿。石梁引二泉分流东注,合于柳公泉之右。”野狐泉东注野狐河,泉涌量大,年轻的郭守敬具体负责清淤、筑堤、修桥,治理野狐河,避水害、兴水利。
明万历《顺德府志》记载:野狐泉,县西北十里,下流与达活泉合,二水相交,故又曰鸳水。明嘉靖间,顺德知府刘应节、邢台知县何岑创开小汪闸、翟村闸、水磨闸、吴家庄闸,引野狐泉、达活泉水灌溉农田。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顺德知府徐景曾为使野狐泉复涌作《祭野狐泉文》曰:郡城西北十里许,旧有野狐泉,盖因其出自野狐冈而名之也。东流与达活泉合,又名鸳水。清光绪《邢台县志》记载“野狐泉出营头冈东南石崖下,盖玉泉伏至是复见,三里会莲花池水,又南五里至鸳水亭会达活、白沙、紫金诸泉水,过鸳水桥二里南与沙底河合为响水河。”在清代,野狐泉等诸泉水汇流城北,柳岸溪水造就了邢台八景之一“柳溪春涨”。
野狐泉涌水多变,历史上经常断流。《大明一统志》记载:野狐泉在明万历中干涸,时有时无,出隐不定。《畿辅安澜志》记:“土人谓野狐泉源通白马河,白马河上源水旺,则此水亦旺。”现在通过对百泉成因的研究,地下水流场证明,野狐泉的补给径流与古人“野狐泉之脉出白马河”之说相一致。
1953年5月至1954年春,百泉灌区联合委员会组织开发了野狐泉,野狐泉主要供北小汪村北稻田及豫让桥一带苇地灌溉用水。1955年开挖幸福渠,从野狐泉引水,流经北小汪、胡庄、界屯、北盖宗,全长14.5公里,灌溉10村、1.2万亩耕地。1958年4月,邢台地委、专署组织两万余人开挖百泉水源,一部分民工在营头村北开始对野狐泉水系进行彻底治理,开挖了从野狐泉到邢台学院东侧李家庄的排水河道,并在泉口东侧开挖了南北长100米,东西宽30米,深6米左右的大池塘。
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连年干旱,大量开采地下水,野狐泉流量逐年减少。1980年全年断流。
2024年开挖清水河,野狐泉泉坑在清水河附近。
紫金泉
紫金泉位于信都区中建冀泉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原南小汪村西南,在泉南大街与守敬路交叉口西南角。因泉水涌出时,带出暗紫黄色细小沙性矿物质,故名紫金泉。泉水流量不大,一般年份只是0.1立方米每秒,经南小汪村南向东流入围城河。
紫金泉历史悠久,是达活泉群五大名泉之一,为牛尾河之源。紫金泉最早见于明弘治《顺德府志》记载:“紫金泉在县西北”。《大陆泽水泊图记》:达活泉南一泉曰紫金泉,从南入郡濠即牛尾河。《畿辅安澜志》记:郡志、任县志皆谓,牛尾河发源府西北之紫金泉。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顺德府知府徐景曾作《顺德五泉记》,记录了重开顺德府郡城西北达活泉群的达活、野狐、紫金、白沙、莲花五大名泉,通过治理使紫金泉等皆由塞得通,悉汇一河,故流益大。
20世纪50、60年代,紫金泉、达活泉、野狐泉独流成河,紫金泉东流过城北为牛尾河,野狐泉东南流为野狐河,达活泉东流为达活河,野狐河在李家庄左汇入达活河,达活河在王庄左汇入牛尾河。
1954年春,邢台县建立牛尾河灌区管理委员会,负责达活泉、野狐泉、紫金泉、白沙泉等泉水管理,开发扩大泉水灌溉面积,灌溉邢台市、邢台县和任县5个乡、48个村的5万亩土地。
1980年,达活泉群陆续断流,紫金泉常年不出水。
白沙泉
白沙泉位于信都区南大汪社区,在原通往南大汪大道西白沙泉输水渠上虎头桥西约100多米,距达活泉主泉西北约500多米。泉水涌出时,带出白色细沙,故名白沙泉。白沙泉池为一大一小两个石头坑,大者5平方米左右,小者3平方米左右,深约3米,一般年份泉流水量0.15-0.25立方米每秒,泉水东流汇入达活泉,再东流入牛尾河。
白沙泉是达活泉群五大名泉之一,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顺德府知府徐景曾作《顺德五泉记》:(达活、野狐)二泉之左右前后,有紫金泉、白沙泉、莲花池,为前志所未载。今皆由塞得通,悉汇诸此,故流益大。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白沙泉,达活泉之西,仰出甚盛。清光绪《邢台县志·水利图》显示:白沙泉在达活泉西,下流为二支,一东北流经龙神庙、毛小汪北;一东流入达活泉。
1960年以后,白沙泉的涌水逐年减少,至1980年同周围的紫金泉和达活泉一同干涸。
(作者张英林系邢台市水务局原副局长、邢台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邢台市百泉生态保护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大禹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