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师:借鉴。汲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人生的借鉴。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典故】
春秋末期,晋国公室衰微,权臣卿族割据。公元前452年,晋出公去世后,宗室姬骄被立为晋哀公,但朝政实权落入智氏宗主智伯(荀瑶)之手。智伯凭借权势,胁迫韩、魏两家割让土地,随后又向赵氏宗主赵襄子(赵无恤)索要封地。当时赵氏的都城位于邢台(古称邢地)一带,赵襄子断然拒绝智伯的要求,由此引发晋阳之战(前455——前453年)。
智伯联合韩、魏围攻赵氏据点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并引水灌城。晋阳军民在赵襄子率领下坚守三年,直至谋臣张孟谈冒险潜入韩、魏军营,以“唇亡齿寒”之理说服两家倒戈。最终,赵、魏、韩三家联合反攻,智伯兵败被杀,其领地被瓜分,史称“三家灭智”(前453年)。此役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被视为战国时代开启的标志性事件。
战后,张孟谈功成身退,向赵襄子辞官时留下一句警示:“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意为牢记历史教训,方能明辨未来。后人将其凝练为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流传至今。
邢台(战国称信都)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是连接山西高原与中原腹地的枢纽。赵襄子之父赵简子(赵鞅)时期,赵氏已控制邢台,将其作为向东扩张的桥头堡。此地北可制衡中山国,南可威慑卫国,东临齐国,战略价值极高。赵襄子以邢台为据点,多次与中山国交战,为后世赵国灭中山奠定基础。
赵襄子依托邢台,逐步将势力延伸至邯郸、中牟(今河南鹤壁)等地,形成“晋阳—邢台—邯郸”三角防线。邢台位于黄河故道,土地肥沃。赵襄子在此兴修水利(如引漳灌溉),推广铁制农具,使邢台成为赵氏粮仓。同时,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助力赵氏发展冶铁业,邢台战国遗址出土的大量兵器、农具印证了这一历史。
赵襄子在邢台推行户籍管理、土地分配等法家式改革,强化基层控制,并吸纳戎狄骑兵战术,为赵国“胡服骑射”埋下伏笔。
邢台原为商代祖乙都城,后属邢国,文化底蕴深厚。赵襄子通过联姻、封赏等手段融合晋文化与邢地戎狄习俗,形成尚武务实的赵文化雏形。赵国建立后,邢台改称“信都”,赵成侯时期(前372年)筑檀台彰显其地位,战国后期更成为沟通赵国南北(邯郸与代郡)的核心枢纽。
赵襄子所筑柏人城现存战国城墙遗迹,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见证赵氏经略邢台的历史。
《史记》明确记载赵襄子“北取代地,东并邢、卫”,邢台一带的赵墓群出土礼器、兵器,佐证其军政地位。赵襄子以邢台为基,最终促成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其经营策略被后世总结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治国智慧。
邢台不仅是成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历史舞台,更是赵襄子实现家族崛起的关键支点。从晋阳之战的三家博弈,到邢台的经济文化整合,赵氏凭借此地完成从晋国卿族到独立诸侯的转型。这段历史深刻诠释了立足地理优势、融合多元文化、铭记经验教训对政权兴衰的决定性作用。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