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林
邢台因泉而生,因井而名。百泉历史悠久,闻名于世。清朝初年,邢台人李京在整理《顺德府志》记“百泉鸳水”时引《山海经》云:“出襄国城南,泉有百孔,故曰百泉。”据此百泉在晋代之前已得名。《大隋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记:南和“县城之北有澧水焉,其水也,上引七里之源,旁吸百泉之口,控清引浊,冬温夏凉。”碑记“七里之源”“百泉之口”就是指今邢台百泉诸泉。
邢台百泉是百泉泉群和达活泉泉群等所有泉水的统称。泉群面积50平方公里,每处泉组都有几个、十几个大小不同的泉眼,大泉眼可明显地看到泉水涌流,有的泉眼涌水翻沙,有的泉眼冒水泡。每处泉组都有十几亩到上百亩的汇水面积。历史上方志对百泉泉水多有记载,清光绪《邢台县志》记载沿革有序的有百泉、流珠泉、韩家泉、珍珠泉、瓦泉、狼泉、黑龙潭、小龙泉、砌坡泉、黑泉、明沙泉、狗头泉、永泽泉、晋祠泉、葫芦套、清水泉、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莲花池等数十处泉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泉被统一管理,建成泉水灌区,灌溉邢台、南和、沙河、任县20多万亩农田。灌区水源主要有百泉、葫芦套、葫芦头、珍珠泉、和尚泉、华庄泉、黑龙潭、狗头泉、银沙泉、赵家滩、洛泉、达活泉、白沙泉、紫金泉、野狐泉15处泉水,被称为“百泉十五主泉”。
下面对历史上邢台百泉灌区之十五个主要泉眼作系统介绍。
张英林系市水务局原副局长、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市百泉生态保护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水利行业最高科技奖“大禹奖”获得者。张英林同志从事邢台水利工作四十年,先后参与百泉灌区建设、水利建设、防汛工作,是我市水利战线备受尊敬的老水利工作者。
近年来,随着邢台百泉复涌,张英林同志倍感欣喜。为了给我市塑造“太行泉城、美丽邢台”城市品牌,建设泉城特色旅游休闲城市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张英林同志系统梳理几十年工作经历和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此篇文章。编者对文章部分重复内容合并,并拟了题目。本报将分三期刊发这篇回忆文章,敬请关注。
百泉
百泉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邢台城区所有泉水的总称,一是指百泉泉组。百泉泉组位于邢台市经开区北厂和百泉村之间。两村以泉相隔,原在两村通道建有一座小闸,1976年开挖百泉时,将闸拆除,改建成双曲拱桥,桥南即为百泉。百泉由多个泉眼组成,一般年份百泉涌水量在0.6立方米每秒,丰水年可达0.8立方米每秒,泉水汇为百泉湖,东北流经葫芦套,左合于七里河。
百泉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记载:广平国南和列葭水,东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水出赵国襄国,东入湡。《隋书·地理志》记载:龙冈旧曰襄国,开皇九年改名焉,有 水。这里的 水就是百泉水。百泉水又称鸳鸯水,东汉《郡国志》记:(南和)县西有鸳鸯水,冬日常温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云:南和西官治东有便水,一名鸳鸯水。
百泉之名见于隋代《大隋洺州南和县澧水石桥碑》记载:襄国南和“县城之北有澧水焉,其水也,上引七里之源,旁吸百泉之口,控清引浊,冬温夏凉。”碑记“百泉之口”就是指今邢台百泉诸泉。据此,至迟在隋开皇十一年(591年)邢台已有百泉之名。北宋《太平寰宇记》记载:“百泉河在州东南八里,水自平地而出,其泉无数,故曰百泉,是澧河之上源也。”这是史书对百泉的正式记载。
明弘治年间,建百泉闸,始引百泉水灌溉农田。明嘉靖年间顺德知府刘应节、邢台知县何岑重建百泉闸。明隆庆年间,邢台知县耿鸣世开渠、建闸、筑堤,闸渠建成,使九村之民永享百泉其利。万历年间,百泉闸渠历四十余年,堤损毁、闸近废,万历壬子春,邢台知县吴光龙重建百泉闸,自楼下村起至沙河徐王村止,开渠长八里,渠阔一丈,引百泉水,灌楼下、孔庄东八村田,计二十五顷。
百泉鸳鸯水出自清乾隆《顺德府志》:百泉池水中界,略彴通村民往来,故名鸳鸯水。百泉池与葫芦套中间有“彴”似鸳鸯背,两湖如鸳鸯翼,所以称鸳鸯水。“彴”是指水中供渡涉的踏脚石。
1953年5月,邢台专区成立百泉灌区联合灌溉委员会,负责百泉坑、葫芦套、珍珠泉、和尚泉、赵家滩及洛泉等泉水管理,百泉坑可常年灌溉孔村、北屋村、王快、南市、南市屯、东市和南和县三徐旺等村耕地,非用水时可退入葫芦套。1963年洪水后,百泉被泥沙积淤。邢台地区百泉灌区管理处组织清淤开泉,对渠系、闸涵进行改造扩建,恢复泉水灌溉。
1975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动员任县、南和、巨鹿、隆尧、宁晋、新河、沙河、邢台8县和邢台市的民工5.3万人,先后扩挖顺水河、溜子河和小林渠,以解决泉区输水与排水出路。之后把狗头泉、黑龙潭、百泉、葫芦套4个泉坑开挖成泉湖。1976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办理了百泉坑永久占地手续,绘制了百泉坑永久占地图,百泉湖占用百泉大队、北厂大队、康庄大队和百泉灌区地合计213.4亩,其中耕地43.3亩,苇地170.1亩。其中,占百泉大队耕地15.2亩、苇地95.8亩,北厂大队耕地26.9亩、苇地13.7亩,康庄大队耕地1.2亩、苇地58.6亩,百泉灌区苇地2.0亩。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连年干旱,百泉泉域范围内工农业快速发展,地下水超采严重,岩溶水水位急剧下降,百泉涌水量逐年减少。1982年夏季出现了百泉历史上第一次停喷,1986年6月再次停喷。此后二十多年,除个别丰水年使百泉短时间、小流量复涌外,均处于停喷状态。
2014年开始,我市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及节水灌溉等项目,全市用水总量逐年下降。2015年南水北调中线供水工程向邢台供水、补水。2021年,百泉断流30年后,实现持续喷涌。
2024年新建百泉鸳水公园,百泉湖成为公园南区主要景点。
葫芦套
葫芦套位于经开区百泉村东北,在百泉双曲拱桥北至西楼下村西。因其水忽分忽合,双出单行无定而得名。《畿辅安澜志》记载葫芦套:百泉分为二支,一支北流数百步,折而东流二里,又分为二,俗名葫芦套,亦名溜子河。
葫芦套泉涌水量大,一般年份在0.8立方米每秒,丰水年达1.2立方米每秒,在明代已经灌溉农田。明万历《顺德府志》记载:(盛流闸)万历十五年,知府张延廷、通判陈九功于百泉闸下引葫芦套水,复自楼下村西由众苇地内漫平行,水不伤经历之地,不庸挑浚之工,至本村东头,合流徐王等村。水势甚盛,增灌田三十顷。清乾隆《顺德府志》记载:葫芦套闸自马场(今北厂)东、西楼下村起,至村东流入旧瓦河,抵徐王村,渠阔一丈,长九里,灌田七村、六十余顷。
1953年5月,邢台专区成立百泉灌区联合灌溉委员会,驻邢台县前楼下村,负责百泉坑、葫芦套、珍珠泉、和尚泉、赵家滩及洛泉等泉水管理,葫芦套泉水主要用于沙河县青介、赵村、薛庄、善下、东南俎与南和县迓诂、左村农田灌溉,剩余水量用于南和县西里、辛庄、裴庄等村灌溉。上游渠道清淤时,利用渠首西楼下水闸将葫芦套水退入七里河,下游渠道退水入南澧河。
1975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动员民工5.3万人,建设百泉灌区,其中扩挖葫芦套泉坑,增加泉涌量。
1976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办理了葫芦套永久占地手续,绘制了葫芦套永久占地图,葫芦套泉湖占百泉大队、北厂大队、西楼下大队和百泉灌区地面积合计318.96亩,其中耕地74.39亩,苇地244.57亩。占百泉大队耕地25.2亩、苇地159.9亩,北厂大队耕地36.24亩、苇地20.15亩,西楼下大队耕地12.95亩、苇地62.52亩,百泉灌区苇地2.0亩。
1982年4至8月,葫芦套不出水,之后干涸。2021年,断流30年后,葫芦套复涌。2024年葫芦套列入百泉鸳水公园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珍珠泉
珍珠泉位于经开区北厂村东。泉眼涌水多为小水泡,在泉坑积水中,好像一串串珍珠连续上升到水面而得名。
珍珠泉多年涌水量小于0.2立方米每秒,泉水主要用于前楼下村农田灌溉,退水入葫芦套南干渠。1999年,市水利局百泉灌区管理处为珍珠泉、和尚泉办理了土地证:珍珠泉、和尚泉在百泉村东、西楼下村南,泉池呈丝瓜状,北宽20米,南宽50米,西边长970米,东边长805米,占地31.55亩。
珍珠泉历史悠久,沿革有序。《畿辅安澜志》记载:珍珠泉在百泉东南三里。清《邢台县志》:“珍珠泉,百泉东南一里,水沸如珠,三泉相连,平地仰出,东疏为灌渠”。三泉是指珍珠泉、韩家泉和流珠泉,韩家泉和流珠泉在珍珠泉西北。珍珠泉在明代已用于灌溉,明万历《顺德府志》记:珍珠泉与百泉连,水涌出如珍珠。珍珠堤,嘉靖四十年,知府刘应节创开,引本堤泉水,自百泉起,至楼下村止,渠阔三尺,长一里,灌田二顷余。
1953年5月,邢台专区成立百泉灌区联合灌溉委员会,驻邢台县前楼下村,负责百泉坑、葫芦套、珍珠泉、和尚泉、赵家滩及洛泉等泉水管理。邢台、沙河、南和受益36村,灌溉面积3.57万亩。
20世纪70年代,珍珠泉周围都是芦苇地,泉水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灌溉水源,不仅灌溉本地,还引水向东、向北灌溉其它地方上千亩。1975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组织民工,疏通了珍珠泉、和尚泉泉坑,使二泉池合为一体。《中国名泉录》描述,和尚泉与珍珠泉连为一体,形似一条巨大的丝瓜。
20世纪80年代,随着地下水位下降,1982年4月至8月,珍珠泉断流。
和尚泉
位于经开区郝庄(后楼下自然村)村南。以前,此泉由孔桥村和尚寺购买,故俗称为和尚泉。和尚泉涌水量不大,一般在0.1立方米每秒,泉池以下开挖了专用渠道,引水灌溉和尚寺后百余亩稻田。
1953年5月,邢台专区成立百泉灌区联合灌溉委员会,驻邢台县前楼下村。和尚泉在其管理范围内。
1975年,邢台地区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组织民工,疏通了珍珠泉、和尚泉泉坑,使二泉池合为一体。《中国名泉录》有相关描述。
1999年,市水利局百泉灌区管理处为珍珠泉、和尚泉办理了土地证:珍珠泉、和尚泉在百泉村东、西楼下村南,泉池呈丝瓜状,北宽20米,南宽50米,西边长970米,东边长805米,占地31.55亩。
1985年4月和尚泉断流,后湮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