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石祥:从“战士诗人”到“月亮词家”

日期:02-24
字号:
版面:05 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人物简介: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十五的月亮》在20世纪80年代一经创作出来就广为传唱,深受部队官兵和人民群众欢迎,1985年在“当代青年喜爱的歌”评选中名列榜首。这首歌词曲珠联璧合,是动人的歌,也是优美的诗;一轮明月传递“小我”的深情思念,也照见“大我”的牺牲奉献,小中见大,表达出强烈的家国情怀。这首歌的词作者石祥就是咱们邢台人。

今年1月,石祥已过了86岁生日。虽已进入耄耋之年,但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身板硬朗,没有一点儿想象中的老态。他退而不休,活到老、学到老、奋斗到老,依然挥洒余热、思考探索、笔耕不辍,是一位不落后的“80后”。2019年被表彰为“全军先进退休干部”,2020年被驻北京市

老干部服务管理局评为“健康之星”。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勇通讯员 顾中华

真正的战士诗人

石祥,原名王石祥,1939年1月出生于邢台市清河县杜家村。1958年底,在清河县小屯乡办中学当教员的石祥,和几个学生一起携笔从戎,来到了原北京军区某部的一个英雄团队。

在欢迎新兵大会上,他作为代表上台朗诵了自己写的两首诗,深受师政委周树青的欣赏。不久,著名作家魏巍来这个师写长篇小说《东方》初稿,见到这名周政委口中的“会写诗的列兵”,并十分关心这株小苗的成长,当着石祥的面对师领导说:“这个人你们要把他放到连队去。”

就这样,从战士到排长,石祥在连队工作了近6年,一边积极参加战备比武,一边刻苦写诗鼓士气。几年时间,他写的诗稿装了一麻袋,很多都在《先进报》(后改名为《邢台日报》)发表,有的还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河北日报》《解放军文艺》《诗刊》等报刊发表。

1963年,时任河北省作协主席、著名诗人田间审阅了石祥的诗稿,并写了一封信,对他的作品进行评点。在田间推荐下,1964年11月,石祥的第一本诗集《兵之歌》出版,他也因此被誉为“真正的战士诗人”。

1964年5月,石祥调入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从事歌词创作,他特别珍惜与洪源、刘薇、晨耕、生茂、唐诃、遇秋等著名词曲作者学习、合作的机会,经常一起下部队演出、体验生活。

石祥发现,虽然自己写过许多诗,但写歌词和写诗不是一回事,得从头来,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学起。因为文工团演出任务繁重,词曲作者要夜以继日地进行创作。石祥虽然感到紧张、劳累,却也得到很好的锻炼,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有一段时间,由石祥作词,唐诃、生茂等谱曲的作品,几乎每期《解放军歌曲》都有刊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除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的《十五的月亮》《八一军旗高高飘扬》外,他作词的《望星空》《毛主席是全国各族人民心中的红太阳》《打靶歌》《老房东查铺》《一壶水》等歌曲也是各类晚会、演出的保留曲目,成为那个时代的深刻记忆。

最难忘《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记者问石祥老师:“您创作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和歌词,哪一首您最难忘。”石祥老师动情地说:“是《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

周恩来总理逝世后,石祥一直想写首怀念周总理的诗。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发生不久,他在部队大院统一搭建的防震棚里,含泪挥笔写就朗诵诗《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这首诗开始只是在群众中传抄流传,直到1977年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新春诗歌朗诵会上,由朗诵家殷之光朗诵,钢琴家刘诗昆配乐并伴奏,才得以公开面世,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1978年至1982年,《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被选入全国中学语文课本,并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歌颂周总理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的经典之作。

从《兵之歌》《周总理办公室的灯光》到《十五的月亮》,石祥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代表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他写的《高举亚运会火炬》被选为第十一届亚运会会歌,创作了《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校歌》《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军歌》,还为很多部队写过军、师、旅、团歌。

1999年6月,石祥受命牵头创作《军人道德组歌》,前后历时一年多,2000年“八一”前夕,总政治部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在北京举办了《军人道德组歌》大型演唱会。之后,全军掀起了高唱《军人道德组歌》的热潮。

“让诗歌走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

石祥是个多面手,涉猎颇为广泛。1983年他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中国革命之歌》创作活动,撰写文学脚本和解说词,并创作歌词《春风春雨》。此外,他还为“802”军事演习、新中国成立35周年国庆大阅兵等重大任务活动撰写解说词,为《钢铁长城》《世纪大阅兵》《一代精兵》等纪录片、专题片撰写脚本。

他每次受领任务,都会深入研究党史军史及地方史志、参演参阅部队的历史、军事要地的战略价值和时代背景,然后逐字推敲琢磨、反复征求意见,最后形成准确、鲜明、生动的文字,有兵味有战味,大气磅礴,具有史诗性、冲击力和震撼力。

他上小学时就开始描红、临帖,书法本来就有一定基础,后又重新捡起,勤加研习。书法作品以自己的诗歌、歌词为主要内容,行书、草书、榜书尤佳,挥洒自如、墨韵生动、沉稳大气,诗书相得益彰,独具个人风格。

2014年12月,他在云南省昆明市举办“石祥诗词书法作品展”,以义卖的形式筹集善款近百万元,援建乌蒙山下、金沙江畔的一所希望小学,并题名“月亮小学”。2015年9月,他又将48件书法作品捐赠家乡邢台市清河县教育基金会,用以筹措资金赞助贫困学生和生活困难的教职工。《十五的月亮》等书法作品,也常常作为石祥慰问边关哨所、舰队海岛、维和部队官兵和军嫂的礼品,寄赠数量多达两三千件。

石祥说:“作家无离退休,在不在位都是搞文艺创作。”他1984年6月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1999年12月退休后,他先是被《中国老年报》社返聘,编辑了五六年《苍松》副刊,后来就一直在家搞创作,偶尔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进入暮年后,他艺术追求没有停步,在体裁、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突破,表现出与以往不同的艺术特色,成为他创作的又一个高峰期,诗文屡获解放军报“长征文艺奖”。

2023年,石祥文学创作65年之际,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网上发起纪念活动,向他致敬,共有102人参与,诗作166首,可见大家对他的仰慕之情。

作词《邢台之歌》宣传家乡

乡音未改,乡情难舍。石祥对邢台这片热土怀有深厚感情,一直关注支持家乡建设发展,热心为机关、学校、企业题词题字,关心邢台籍年轻作家诗人成长,倾情为他们出版的书籍作序。

他为国际羊绒交易会、清河县、清河中学创作会歌、县歌、校歌并联系名家谱曲,不取分文。他作词《邢台之歌》,并请铁源作曲,曾在邢台电视台播放、推广。在这首歌里,他将邢台贴切地形容为“一粒灿烂的明珠,闪耀在祖国的胸脯上”“百泉汇流,路通八方”是由衷的赞美,也是对未来美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