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元彬(1298-1362年),字文卿,号梅轩处士,元代平阳州人,世居昆阳岭门。年少好学,广求知识,信守承诺,明达事理,交友谨慎,非君子不与交往,治家甚严,讲究礼法,对上辈很孝顺。因他父亲去世早,母亲悲哭过度,以致双目失明,他即设卧榻于母亲身旁,亲自侍奉多年,直至母亲去世。
林元彬性情淡泊,乐善好施,不追求名利。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平阳发生瘟疫,生病者甚众,乡里人不敢来往。林元彬见义勇为,亲自带药前往医治。遇到伶仃孤苦、无人照顾的病患者,就抬到自己家中医治。他还分粟赈济给没有粮食的人,并设粥食救济难民,救活百余人。
林氏家族在平阳当地为名门望族,其祖上均为官宦,高、曾祖父皆为朝廷命官。其高祖林勋,官任宋漳州府通判;曾祖林仲觉,登宋孝宗淳熙八年武科进士,主管琼州安抚司公事;祖父林俨夫,字望之,道州知州,人称“怡堂”先生;父渌翁,字太玉,入元为建宁教授,历建德推官。唯独林元彬赋性耿介,不迎合时意。虽饱有才学但不入仕途,逍遥于山乡林间,悠闲于尘外之趣,隐居以终其身。
古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林元彬其人行孝积德,乐善好施,其家族源远流长,必有福报。其子林世光,字彦晖,是个读书人。孙林与直,从学于元代平阳学者孔旸。洪武八年(1375年),林与直以岁贡进入国子监当监生,并师从崇德(今桐乡)贝琼及新城刘绍,后被明廷任命为山东蒙阴县主簿、江西弋阳县主簿,著有《古诗选唐》六卷。
林元彬的事迹主要记载在明代文学家苏伯衡的《苏平仲集》里,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与二十一年(1388年),明翰林院太史苏伯衡先后两次来平阳做客并寓居岭门清泉庵,后在他的《苏平仲集》中留下诸多有关当时平阳诸多“世家巨族”的人物记载。林与直与之交好,苏伯衡对林家或林与直的记载也很多,其中就有《林氏族谱序》《梅轩处士林君碣铭》《洁庵集序》《听松楼记》《古诗选唐序》等。这些描述勾勒了元明之际平阳人的生活实况,承接、印证了南宋时期平阳的人文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