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正月十二至十六,崔路村都要举办大型灯会,以灯会友,以灯传续民间文化。今年,我们又一次踏进了崔路的大门。
是日下午,天朗气清,初春的暖阳像慈祥的老人把温暖轻拂在我们脸上。只见村南口的大牌坊上横书“中国历史文化名村”8个大字。其长长的南北大街东西两旁矗立着高大的铝合金杆子上搭建着拱形横梁,挂满各式彩灯,似乎进入了灯的海洋。忽见大街东侧有一长方形的池塘,中间有一太湖石山,四角有镂空的立柱灯柱,水面封冻着。
不远是个十字路口,向北用灯搭建的“牌坊”里全是各式灯具。我们暂且向右拐去,沿着脚下刻有图案的青石板路面,抬头望去,但见一高大石头牌坊,雕刻精美,仿木制古建屋顶雕梁榫卯,其三开间,中间石头横匾上刻“刘家大院”。前面左侧,一棵三人合抱的老槐树旁是一处三级台阶的大门楼,迎面是一整块青石雕成的巨型屏风,中间镌刻着一个大大的“根”字,好像是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门口“根”的翻版。转念一想,当年刘家不正是从洪洞迁来的吗?怎能忘其“根本”!据说这棵老槐树是刘家从山西迁来时所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院内北屋为刘氏宗祠。街道两旁的连串大小灯笼爬满了墙壁,像是一根根藤蔓上结出的大小不等的瓜果。
村里的民居多为砖石结构,很有年代感。因为距太行山很近,石料自然是不缺的。房屋的石头根基上还有两米多高或青石到顶,显得古朴、结实,门楼多是木雕垂花门。我们沿街左拐北行再左拐西行,来到一条东西小街,街道中间有一大门洞,其上是两间阁楼,木刻窗棂,灰瓦铺顶。我不由问同行者,这是不是某戏文中所唱的“过街楼”呀?有一同伴答道:“豫剧大师崔兰田的经典名剧《桃花庵》中,窦氏不是有一句唱词,‘丫鬟带路,过街楼上……’吗?”
“过街楼”前路南是一大圆券门,里面幽深,一院套着一个院子,一个木门接着另一个月亮木门,在一处院子里西屋顶有一间小屋,据说是晾粮屋,在房顶察看鸟雀的。记得在沙河西部某村里也见过类似的建筑。东屋是二层建筑,门口有一棵大柿子树,进屋,左侧是一土炕,炕一角,还有炕洞,是烧热炕用的。中间是八仙桌、长条几和两把太师椅,东边是桌、柜等。炕边有一朱红固定木梯通向二楼,走上一瞧,这不是小姐的“闺房”——“绣楼”吗?
这座院有几处小院各有特色,均木门,上有匾额,如“耕读传家”“家和业旺”“五世同堂”等,可见当年是一富庶殷实的大户人家。
“咚咚锵——咚咚锵——”前面传来锣鼓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群十五六岁的小青年在击鼓敲锣,练习拉碌碡。碌碡是北方农村的一种农具,它主要由一个小石碾子构成。在夏季,农人们将谷子等拉到麦场上摊开,用牲口或人力用绳子拉起碌碡,碌碡后面有一人用绳子牵着碌碡的两端并用鞭子驱赶牲口,绕着场院转圈,将谷子穗压出籽来。后来人们把这一农活演绎成一种生动有趣的农闲时娱乐的乡间社火。
锣鼓铿锵,两个拉碌碡的半大小子,拉着一个圆筒状的“碌碡”,另一人在后面左手用绳子牵着,右手挥舞着一把长长的鞭子,不时打出“啪啪”的脆响,并做出一些诙谐、幽默、滑稽的表情和动作,引得观众哈哈大笑。有人感慨道:“传统文化不乏后来人啊!”
前行,又来到了那个十字路口,我们从十字路口北去,街道虽窄了些,但别有洞天。街西侧有一排整齐的建筑,是崔路村幼儿园,北邻是崔路学校,据一老乡介绍,这里是一所“完小”(6年制小学)。向里望去,校园、幼儿园房舍整齐、窗明几净,教室前活动场地宽阔,可见该村重视幼小教育。校门口金色牌匾上还有“信都区老年大学崔路分校”和“家长学校”字样。据那位老乡讲,这里原址是原邢台地区商业学校,现在还经常有老校友来打听学校情况。
这是南北街的北头,街头新搭一二龙戏珠彩灯拱门,两条金龙盘绕向中间的一红灯笼聚拢,造型逼真。这条街道的彩灯与他处不同,树上吊着各色塑料葫芦灯,街道中央上方悬着各式的四棱六面的彩绸宫灯和走马灯,两面墙上挂着无数1米长的“亚克力”水晶玻璃状的诗歌灯,上面多为五言诗句,如“暮景千山雪,春寒百尺楼”“爆竹声除岁,春风入屠苏”“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等等。前方又现四个硕大红灯,直径在1米以上,真是红纱灯之王。
路西小广场传来击鼓声,但见一面大鼓在鼓架上,走近一看,鼓面为整张牛皮做成,大致用手量了一下直径1.3米左右,心想这得是多大个的牛呀!鼓的四周放着几组鼓槌,我和女儿不由操起鼓槌咚咚地敲了起来,那声音果然动人心魄,催人奋进,怪不得古人在沙场进军前擂鼓助威呢!
当我们一行人再回到崔路村中央十字路口时,太阳已收起了那灿烂的光芒,沉降到太行山里去了。夜幕四合,顿时群灯睁开了眼睛发出了耀眼的红光。“哇——”人们欢呼起来,崔路成了花灯的海洋。从东边“刘家大院”牌坊传来的鼓乐声中,两条巨龙飞舞了起来,翻转腾挪,上下翻滚,引得人们一片掌声。我们向南出村去,仍不时回首张望村里火树银花、热火朝天的景象……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人群中不知哪位来了兴致,朗诵起了辛弃疾的《元夕》词来。
邢台市在隋唐时期为“邢州”,此片热土上,百姓勤劳勇敢,民风淳朴良善,人杰地灵。在这百泉之城中,有无数个像崔路这样的村庄,村民们世代以来,不断深耕着脚下的沃土,用双手绘制着最美的画卷,为邢州增光增彩。我想,正月十五前后,邢台市内和周边的花灯,把古城邢州之夜耀得通红,不正是新的一年里连场大戏的一精美的序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