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世代感恩颂郭公

日期:02-19
字号:
版面:08 漫话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左梦魁

查到了!我终于查到了1981年看过的纪念郭守敬诞辰750周年的报道。

重读《光明日报》头版的这篇400多字的报道,再次被北京水利专家、工程师、水利工程管理人员乃至普通市民对郭守敬的崇敬和感恩之情,深深打动。是他们的座谈纪念,拉开了科学春天里纪念郭守敬的帷幕。尽管报道中没有“感恩”之类的字眼,但它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溢满纸面,令我情不自禁,热泪盈眶。

是的,郭守敬自从中统二年(公元1261)在上都拜见忽必烈,“面陈水利六事”之后,在此后长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为大都治水呕心沥血,殚精竭虑,创造了北京城市水利史上诸多前无古人的辉煌。

这里,就请诸君跟随我的笔触,去领略郭公当年大都治水的风采吧!

引水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的北端,为太行山和燕山山脉交会的冲积扇台面上。年均降雨量少,干旱缺水是其常态。缺水,是元朝建都北京(大都)的先天性不足。面对这一先天性难题,郭守敬将踏勘、考察的目光,投向了大都周边的山山岭岭、沟沟岔岔。他先是找到了玉泉山水,将其引入瓮山泊,增加了北运河的供水,也带活了城市生活和都城景观用水。他也因此成为引用玉泉山水的第一人。

他来不及饮用一杯玉泉山水冲泡的香茶,他的足迹和目光又到了昌平的白浮神泉及相邻的王家山、虎眼、石河、冷水、孟村一亩泉等泉源。于是他穿岭越涧,沿途收集,积少成多,逶迤南行,以130华里长的渠道,把昌平之北到西南一带的众多溪泉也汇集到了瓮山泊。白浮引泉,使他又创造了一个奇迹。瓮山泊水量急剧上涨,水面扩大,他又筑堰建闸,拓展清淤,将一处天然湖泊改造为一座水库,这也是北京历史上第一座水库。它就是今天游人如织的昆明湖,元代时大都人称其为“西湖景”。

忙碌的郭公顾不上在此沐手濯足,便开始了引“西湖景”水进城的规划。他改造旧有渠道,开挖长河(坝河),将来水一分为二,一脉引入北运河,接济漕运;一脉牵进积水潭,增加城市生活和景观用水,以后又建成了通惠河码头,成为“舳舻蔽水”的大运河首津。此举,在京城西北的“西湖景”下游形成了一个河湖水系。这,他又是亘古第一人。

排水

大都城的规划设计者为子聪和尚(后改名刘秉忠),其贯通南北的中轴线被称为百世杰作,2024年7月27日在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大都城的规划建设绝对少不了郭守敬的智慧,缺不了他的身影。

这,从大都城选址和城市排水系统就可以得出答案。中统二年(公元1261),大都原来设想在金中都基础上重建。过了四年,元朝的君臣们又放弃了这个设想,忽必烈颁布《建国都诏》,选择在金中都东北位置新建。别忘了,这已经到了中统四年(1263),是郭守敬拜见元世祖的第二年,他初任提举诸路河渠使,后又升任都水少监。建都这样的大事,他能缺席吗?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史地专家侯仁之先生认为郭守敬参与了大都的规划和建设,我视其为不移之论。新址利用了积水潭、北三海等湖泊资源,既有景观之妙,又暗含了以水治火的理念。这其中能少了以治水见长的郭守敬智慧吗?

再说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统设计,对此,没有发现有关的历史记载,但我们不妨听听当年的苏联专家是怎么评价的吧!

1949年9月16日,由建筑、水利、道路等方面专家组成的苏联市政专家代表团来到北京,为中国市政建设提供帮助。

“苏联专家代表团很重视调查研究,实地考察”,首先是团长亲自带队,在内城、外城、郊区,特别是故宫、什刹海、香山、西山、颐和园看了整整一个星期。然后由各领域专家分头详细考察建筑、河湖水系、下水道和道路。“苏联专家在对北京城市建设作过详细地调研后,认为北京的城市设计和建设非常科学,称赞它是一座规模宏大、庄严美丽、卓越的、世界上少有的历史名城。”

北京的城市建设是按照规划进行的,从故宫、皇城、内城、外城逐步向四周展开。他们认为难得的是古代建城的时候,“北京先修河湖水系和下水道,故宫和天安门流出的水非常畅通,这很了不起。”“当得知‘元朝忽必烈请一个叫刘秉忠的人设计了北京城的布局,刘秉忠原名叫刘侃,忽必烈非常信任他,将他的名字改为刘秉忠’的相关资料后,苏联专家问:北京的河湖水系建设得这么好,是谁设计的?市政府同志回答说是郭守敬。专家当时就称赞,说刘秉忠是了不起的建筑家,郭守敬是了不起的水利专家。”(马句口述、苏峰整理:《回忆彭真、梁思成与北京城的建设》,原载《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7期)

这是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得出的结论,当然也是科学的结论。郭守敬在大都城地上水系、地下排水系统建设中的作用,不是昭昭如炬吗?

说到郭守敬在大都城建设中的作用,我们也不要忘记了其重开金口之功。“燕京之西麻峪村,引出卢沟河一支东流,穿西山而出,是为金口。”“凿金口,导卢沟水以漕西山木石”。郭守敬看到大都城建需要木、石材料,而卢沟河以西的桑干河一带又不乏其材,便采用溢流、杀势和疏浚相结合的方法,将金人已经关闭的金口重开,将其流引出自“口以东,燕京以北”,既灌溉了大片农田,又漕运了木石用材,供应了大规模城建之需。

通水

元代以前的大运河到了徐州便西折开封方向。虽说能由封丘下船,再陆行180里至淇门,然后折向东北,抵达山东德州和天津,却要费去多少运输、人搬畜驮、仓储鼠耗!

至元十二年就在灭宋的前夜,颇有战略眼光的“丞相伯颜南征,议立水站。命公行视所便。”他为了搞清“洺州、大名、东平、泗汶与御河相通形势”,“自陵州至大名,又自洺州至沛县,又南至吕梁(洪),又自东平至纲城,又自东平清河,逾黄河故道,至于御水相接,又自卫州御河至东平,又自东平西南水泊至御水”,在八百多里、呈不规则三角形的区域内,反复踏勘,对河网分布、地形高下等等,了然于心,成竹在胸,“为图奏之”。

这次对冀鲁交界地带的反复“行视”,如期设置了水站,保障了灭宋前线的通信联络和物资供应。同时,这次广阔的河湖水系和地理地势考察,实际上成为13年后会通河开凿的前期准备。都漕副使马之贞一句“郭都水按视,可以通漕”的话,毫无争议地促成了会通河上马,从“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于临清”,长265里的新开运河,让隋唐时开凿的大运河至徐州不再西行,而是一路北上,穿过鲁西南,经大沽直达通州,减省运程1700华里。从杭州启航的南北水上通道真正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由此,郭守敬成为凿通南北运河,让江南之水横跨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之后再穿过海河而直达大都的第一人,第一功臣。伟哉郭公!壮哉郭公!被称为北方第一理学宗师的硕儒许衡,面对郭守敬大都治水的成就,由衷地发出感叹:“似此人世岂易得!”

与运河北上有关,郭守敬又从积水潭南折,转东南,出大都和义门到通州,开挖了五六十华里的漕河,是为南运河,让北上的南粮不用人扛驴驮,即可船运直抵大都,一年可节省费用六万缗。节约惊人费用的同时,又保证了皇粮供应。这就是忽必烈赐名的“通惠河”。

有了新开挖的“通惠河”,郭守敬也没有遗弃大都城北至通州的北运河,而是在通州城外截去其弯道,新开挖一段人工河,将南北运河联通,合为一体,更为便利,效益更好。

郭守敬的名字是与北京城连在一起的。没有郭守敬当年的治水,就不会有今天的北京。所以,北京人纪念郭守敬、世代感恩颂郭公,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这种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传奇,能不令国人感动乎?能不令家乡邢台人感动乎?(作者曾任河北省消费者协会驻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