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守敬泉:一眼古井看邢泉

日期:02-19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从邢台市中心城区沿321省道一路西行,过邢石大道不远,便可以看到千年古村落——郭村。这里,也是中国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的故里。村中一口老井,名守敬泉,又名鸳水泉。数百年来,它静静伫立村中,滋养着一代又一代郭村人,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今日,它的名字一出口,便让人仿佛又看到了当年郭守敬祖孙治水的一幕幕,看到了“遍地甘泉溢”的邢襄大地。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骁 郭红玉 叶晓强文/图

古村老井泉水悠悠

一到郭村,便能看到村口牌坊上“郭守敬故里”五个醒目大字。向村里走,不远处路东的碑亭里,用文字在讲述郭守敬的丰功伟绩;路西的郭守敬文化长廊展示着郭守敬的成长历程。鸳水河穿村而过,由于长期干旱,现已断流。斯人已逝,但这段历经数百年的古老河道,每到汛期仍起着重要的排洪作用。

“鸳水河在我们村留有两段故道,一段在村南,从郭村小学门前绕过,还有一段在守敬泉北侧。”随着村党支部书记郭永强的引领,记者走进村子中心位置,也是村委会所在之处,那里正在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我们村以郭守敬为荣,他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郭永强说,他们一直在积极建设、保护村里的治水文化、守敬故居、古槐等带有历史印记的一切。

游客服务中心东北侧,凉亭下的一眼老井,就是守敬泉了。在百泉复涌历史新阶段,村里这口存续了数百年的老井,被命名为守敬泉,又名鸳水泉。这名字,既代表着对郭守敬的怀念,也代表了“鸳水”对邢台的深远影响。

老井周围建起了凉亭,还设置了护栏、石碑等文物保护标志,碑上记录着这口古井的历史,供观赏了解。

守敬泉井口呈圆形,直径约1米,井壁由青砖砌成,建成于乾隆三十七年,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固如初。距离地面五六米处是水面,井口还架设着辘轳,以往靠人手摇辘轳打水,如今添设了电动设备,更便于取水。

看到记者,乡亲们纷纷围上来介绍着这口引以为豪的古井:“无论旱涝,这井里的水就一直这么深。”

井水清澈见底,甘甜可口,即使在干旱年份,也从未干涸。郭永强说,它可谓是郭村的“生命之泉”,每逢大旱,便承担起了全村人的生活用水。

“很久以前,村里有6口古井,如今只剩这一处了。”郭永强说,这仅存的古井和北侧的鸳水河故道及分水台(龙神庙),成了郭村治水文化的代表。

爷孙治水惠泽苍生

鸳水河,俗称鸳水沟,现在虽然干涸,但静静无言的河道,仍在汛期发挥着排洪的作用,而它正是郭守敬的祖父郭荣修建。因此,古井又名鸳水泉,这不仅仅与郭守敬有关,更是与郭荣有关。

郭荣号“鸳水翁”,是一位水利专家,他曾引白马河、金玉河水穿村而过,设计鸳水河,以灌溉郭村及周边村庄的农田,使大片农田由望天收变成了水浇地。

据史料记载,郭荣是金元之际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学识丰富,不但通晓五经,还精于数学、天文、水利等多种学术,经常和当地一些士大夫在一起谈论研究学问。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南宋理宗赵昀绍定四年(1231)出生在邢州(今河北省邢台市)。郭守敬父母在其年幼时便已去世,郭守敬在祖父的影响下,幼时便喜欢学习科学自然等知识。在郭守敬16岁时,郭荣就把他送到紫金山书院拜刘秉忠为师。在跟随刘秉忠学习的三年中,郭守敬在天文、算学、历法等方面的学问均有长足进步,这对他以后的事业产生了重大影响。

郭荣在村里修了鸳水河,而郭守敬年纪轻轻便在邢台主城区疏浚了鸳水河。据史料记载,1251年,邢州太守张耕请郭守敬疏浚城北的蓼水、达活泉、野狐泉三条河道。清代《顺德府志》记载:“野狐泉在邢台县西北十里,下合达活水,二水相交至城北门,名鸳水。”郭守敬疏浚河道后,使达活泉一带水路通畅,农田得到灌溉,并于御路通过的鸳水河处修建了一座石拱桥,名“鸳水桥”。

敬古泉静传佳话

开凿大都通惠河、建立观星台、修订《授时历》、制造天文仪器……郭守敬的科学成就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评价。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他的名字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环形山。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小行星。如今,这眼泉井以守敬为名,作为郭村的一张文化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它不仅是一口老井、一眼活泉,更是一段历史、一种精神、一份乡愁。它见证了郭村的沧桑巨变,也寄托着邢台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们正在积极打造郭守敬文化园、守敬故居。”郭永强说,守敬泉、鸳水河承载着郭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见证了郭守敬的成长、功绩以及郭村的发展变迁。古香古色的游客服务中心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信都区的各方力量也在积极为其对接资源,齐心协力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守敬故里的文化遗产,等待着更多游客走进郭村,看一看古河道、老槐树,摸一摸古井栏、老桥墩,听一听郭守敬的丰功伟绩、治水传奇以及邢襄百泉的故事。

对于远离家乡的游子,无论走到哪里、身在何处,想起家,便会想起哺育了祖祖辈辈的守敬泉、鸳水河,想起独属于家乡的百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