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情系邢台 笔绘清河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06 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韦莎与清河县福兴挂面制作手艺人董秀格(右一)

扫码收藏

在邢台清河县,一个来自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外乡壮族姑娘,用笔触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和现代社会发展,融入她的诗歌散文作品中,并且还据此撰写了相关的学术论文。她,就是韦莎,一个正在某知名高校攻读文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青年学者,同时她也是柳州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作品》评刊员。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勇

嫁到清河 触摸独特地方文化

韦莎的伴侣李鑫帅是邢台清河人,毕业于天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识非凡。二人在2023年领取了结婚证,从此她正式成为了邢台的一员。

2021年暑假,在其先生的陪伴下,她首次踏上了邢台的土地。原计划仅为短暂的探访,却未料想在近一个月与当地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时间里,她也逐渐成为了这个群体中的一分子,爱上这个地方。

初到清河,韦莎就被这里的淳朴民风和深厚丰饶的文化所吸引。不同于家乡融水苗族自治县的高山林立、稻谷水田,清河县的辽阔平原和麦田棒子有其独特的魅力。

在接受采访时,韦莎提到:“邢台不仅有诸如邢窖陶瓷烧制技艺、清河中华张氏传统祭祀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见证了历史变迁的京杭大运河,有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重要码头——清河油坊码头。”这些文化资源都成为了她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在韦莎笔下,清河县不仅囿于一个简单的地理名词,而是一个个鲜活动人的故事,一个寓意深刻的文化符码。

在邢台清河,韦莎与当地人民同吃同住,切身体验到了地方梳理羊绒的技艺,领略到了羊绒被制成羊绒被、羊绒大衣等羊绒制品的地方传统工艺,了解到了当地人民对这一传统技艺的坚守与创新。

在邢台清河住居的日子里,韦莎还了解到许多关于京杭大运河的故事,包括清河油坊古镇商贾云集、舟来船往的历史,这些都被她一一记录下来,转化成饱含深情的诗行。

韦莎表示,之前她对邢台文化,及其所辖的清河地方文化还不太了解,来到邢台后,特别是在嫁给她先生后,她在先生及其家人亲友们的支持和带领下,先后走访了当地不少村庄,了解到当地人民的饮食、住居等生活习俗,同时还到羊绒小镇、武松公园、清凉江生态园湿地景区、邢台天河山等地参观采风。在这一过程中,韦莎发现在清河生活得愈久,就愈能被这里深厚多元的自然人文所打动,为此她对自己能来到邢台,来到清河,发现当地的美而感到幸运。

扎根清河 用笔讴歌“第二故乡”

在邢台清河的生活,成为韦莎进行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

当地人告诉她,清河是武松故里、宋太祖赵匡胤祖籍地,有“中国羊绒之都”的美称。在与他们的交谈中,韦莎能直接感觉到当地人民对地方文化的自信。

基于此,韦莎结合自己的切身感悟,写下了诸多关于邢台以及清河的诗歌散文,包括《大运河畔的声音》《稻谷硕大》等,这些作品先后刊发在《当代人》《作品》《邢州报》等期刊报纸上。其中《大运河畔的声音》,还荣获了河北省文联主办的“新时代新征程河北篇章”主题文学征文一等奖,这无疑是对她深入清河生活、扎根地方人民创作实践的一份肯定。

与此同时,她还写下了许多关于清河的散文,用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在清河生活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

在她的散文作品中,有与清河人民的深情厚谊,有对清河地方文化的深刻感悟,也有对这片土地上的变迁和发展的思考。为此,韦莎曾在早上六点就出门去赶地方早市,观察早市上人们的活动,并把这些记在本子上,她说:“对我来说,这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新鲜的,生动的,都值得被记录、撰写,让更多人知晓。”

融入清河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

在清河的生活让韦莎深知,清河不仅是一片风景如画的土地,更是承载着悠久历史与独特地方文化的宝库。因此,她不仅深入挖掘中国古典文献中关于清河及其地方文化的珍贵记载,力求从古籍的字里行间捕捉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与智慧,还在先生的悉心陪伴及亲友的热情帮助下,实地考察记录了当地人民在婚丧嫁娶等人生重要仪式中的习俗。

这些习俗,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与情感寄托,是清河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同时,她还参与到地方人民在庆祝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实践活动和日常生活中,了解到“月姥姥”“拾棒子”等有别于家乡但内涵深刻的清河地方文化。

随着研究的深入,韦莎还逐渐关注到邢台在诸如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努力与成就,这既展现出地方对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重视,也让她认识到邢台地方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韦莎也撰写了与邢台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论文,她希望通过这一方式,为邢台地方非遗的保护发展献出自己的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