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4
星期二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小学生的农耕初体验

日期:02-18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水是一年中的第几个节气?”2月16日,伴随着老师的讲解,市东大街小学的同学们一起背诵诗句,又争先恐后举手回答问题。

雨水节气来临,东大街小学组织部分同学来到襄巢园邢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田间地头,了解本地农耕知识,学习农具使用,种植红薯。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勇 陈雷 田晓丽文/图

雨润万物 学习节气知识

在襄巢园邢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大棚,东大街小学的张娟老师首先为同学们讲解雨水节气的相关知识。

“‘春雨惊春清谷天’,‘雨水’在‘立春’之后,通常是在2月18日或19日,标志着降雨开始,雨量渐增,天气逐渐回暖。‘雨水’在农耕文化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春耕的开始,更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的萌芽。”张娟老师介绍,“立春”拉开了春天的序幕,“雨水”则“官宣”春天正式登场。

尽管天空并未飘洒细雨,但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与春天的气息。同学们怀揣对大自然的好奇与敬畏,津津有味地听着。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还学习了关于雨水节气的古诗和谚语。《春夜喜雨》《临安春雨初霁》《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在田野里的课堂响起。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认识了‘雨水’节气,我还给大家背诵了《春夜喜雨》这首诗。”四年级的尹秋阳高兴地说。

使用农具 第一次见到锄头

锄头、铁锹、铁耙……看到被摆放出来的各种农具,同学们好奇地上前观看。东大街小学的赵立朝老师拿起一把铁锹开始给大家讲解。

尽管是比较常见的农具,但一些同学以前并没有见过。“这把铁锹是尖头的,一般用来翻地;这把是平头的,适合用来平整地面,能够进行大面积的铲土和平整。”老师边介绍边拿起农具在地上做示范。

“这个铁耙,跟猪八戒拿的耙子可不一样。”

“老师,猪八戒的武器叫九齿钉耙。”

赵立朝幽默的讲解引来同学们阵阵笑声。讲完铁耙,他又拿起一把锄头,熟练地给同学们做示范。

“锄地的作用可以松土、保墒、除草,锄地的时候一般是这样倒着走。”老师做完示范,同学们争先恐后上前学习,大棚里充满欢声笑语。

“老师带领我们认识各种各样的农具,有铁耙、铁锹、锄头等,这还是我第一次见到锄头呢。”檀雨芮同学激动地说。

种植红薯 体会劳动的辛苦

农具讲解结束后,同学们迎来了最期待的环节——红薯育苗。大家拿着铁锹、水桶等农具,开始劳动。

襄巢园邢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李红锁老师将红薯拉到地头,手把手教同学们如何种植红薯育苗。

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分成几组,每组分工明确,有的负责挖坑,有的负责栽苗,还有的负责填土、浇水。四年级的晏玉然、刘夏至和谷金颐在同一组,她们拿着铁锹,学习老师的样子,一点点将土刨开,又将挖开的地方平整好。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农具的重量并不轻,但是大家很兴奋,拿着铁锹、铁耙干得不亦乐乎。

“先用铁锹挖一个长长的坑,再把红薯整齐地放进去、浇上水,最后把坑埋上。听着挺简单,可做起来就累了,不一会儿,同学们手也脏了,出了一头汗。我体会到什么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啦。”三年级的宋安航同学说。

学生家长刘天雄拿着铁耙,边指导边帮助同学们耙土,熟练的动作让同学们投去敬佩的目光。

刘天雄介绍,他家在后楼下村,家里有耕地,他小时候就干农活。“大女儿是四年级,小女儿一年级,她们都没有接触过农活儿,今天都来参加这个活动。”他说,这样的活动很有意义。

认识种子 每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种完红薯,同学们来到大棚外的东大街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

这是一片菜园,目前里面生长着菠菜、大蒜等蔬菜。东大街小学邀请李来香老师带同学们认识种子。

玉米、花生、毛豆、豆角……李来香带了很多种子,一一向同学们讲解。什么时候种植?什么时候收获?这些植物种植过程中有什么注意事项?她详细介绍着。

初春的阳光正好,同学们脸上带着汗珠,洋溢着快乐。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它们背后是农民伯伯辛勤的汗水和不懈的努力。以后,我要更加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饭,感恩大自然的馈赠与农民的辛勤付出。”四年级的刘夏至说,这是她第一次到田间地头干农活,这次活动让她体会很深。

东大街小学校长贾凤麟介绍,参加这次活动的同学大多数是三年级和四年级,出生于2015年左右,多数同学没有体会过干农活,有的甚至没有见过。“教育不仅是学习文化知识,更要让学生们多体会、多实践。今后,我们会继续开展这样的实践课堂,让同学们体验式学习。”贾凤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