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在87岁那年走了,而他当年写给我的家教书信,却被我珍藏了将近半个世纪。
青春是人生美好的时期,也是意气风发、涉世未深的“理想王国”,那时候,凭着自以为聪明的“小心眼”,做过一些不计后果的“糗事”。搞对象时“脚踩两只船”,便是其一。
20世纪70年代,我在公社广播站工作时,认识了县里的下乡“蹲点”干部闫文,他给我介绍了县城的售货员小李并开始处对象。一个多月后,我因为政策被召回邢台食品厂工作,那时我与小李只是偶尔书信来往。
入厂后我成了厂里的团干部,由于我有写写画画的特长,工作之余,我还兼写团总支和车间的两块黑板报。我慢慢地发现,每次写黑板报时,总有一位女工友在一旁默默地看着我写。
这个女工友是我一个车间的同事,她不仅相貌俊俏,而且聪明伶俐、干活勤快利落。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女工友下班以后,经常买来电影票、戏票,请我一起去看。她有时来到我的宿舍,看到我脏兮兮的衣服,就拿走替我去洗。我那时心知肚明她已对我心生好感,但我又不敢把正谈着对象的事告诉她,不好意思明确拒绝。
后来,在我们的友好相处中,她更是对我关爱有加——把我带到他们家里,与她的家人一起吃饭;晚上上夜班,她总是从家里多给我带一份夜宵。我们住厂宿舍的单身职工,星期天上下午只给供应两顿饭,她总是在家做好了,骑车大老远来厂里再给我送一顿午饭。女工友对我这么好,我不能再昧良心,只好把我已有对象的事告诉了她,没想到她并不放弃。她说:“搞对象又不是结婚,我要和小李公平竞争。”
这一下子使我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无奈之下只好写信向父亲汇报,父亲知晓后非常生气,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给我写了一封语重心长的信,对我苦口婆心谆谆教导、言语犀利、尖锐批评训诫:
小锐:
时间过得真快,从你上次休假回来,已经一个多月。
本想利用这次你送你姐回来的机会,我们坐下来谈一谈你的事,今后怎么办?我心里好有个底。可是,看到你这次来后面目清瘦、情绪不安,回来短短的时间,你就慌忙回去了。这样就更引起了我的疑虑,夜不能眠。我因工作,暂不能去邢台,又想给你写封信去。信还没写,就接到了你的来信。知道你工作上的进步,与思想上的包袱轻了一些,使我沉重的心情略宽慰一点。
你谈到市总工会给你发了通讯员证书,这说明你确实在写作方面有点特长,也是你工作的成绩。但据我看来,虽然有了证书,但成为一个职业者,恐怕还有遥远的距离。
你谈到因年龄小思想不稳,发觉了自己的过错而谴责自己,愿意在这次“人生观讨论”(当年《中国青年报》发起)中,自己受到教益这是好的一个方面。在这方面我要谈点认识,不要以为又是对你的批评。我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新社会的人,特别是你爷爷奶奶对我的教育是很深的。我就是按照我国几千年的“孔孟之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来做人、来约束自己、鞭策自己的。
你天资聪明,这是从小我就喜欢的;但是你的高傲自大、不求务实,这也是我最不喜欢的。从你降生的第一天起,到你长大成人走的路程来看,干的蠢事一桩桩、一件件,的确是不少了。不管是家里人还是你的同学,谁对你说几句好听的顺耳话,就高兴起来;谁若不合乎你的心意,便恨之入骨。群众的俗话就叫“翻脸不认人”“气死人不偿命”,你过去处理事情就是这样。
你谈到可能小李给你们领导写信,询问你在单位有无对象之事,你竟觉得好笑,我不知你的打算和想法是什么?从你上次休假回单位快要两个月了,那时你和小李还很和睦,为什么回去以后就一反常态、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呢?你回邢台以后打算怎么进行?为何这次回家不与人家见面?我心里都没有底,人家更是可想而知了。我说人家采取这样的行动,是完全正义的,也是通情达理的。
人们常说人是感情动物,难道你的心肠是铁打的、不是肉长的吗?你打算怎么办,应该给人家讲明白,为什么一扭头就若无其事、置之不理?这叫搞对象吗?我说,继续交往应该告诉人家,不交往应该给人家说清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过去说过,走路花钱住店,临行还要向店主客气客气,打个招呼,何况联姻成家这样的大事。单方毁约杳无音信,什么样的人才会不伤脑筋呢?你要很好地想一想,你们结识以后,人家给你带来什么痛苦?你给人家带来什么灾难?我讲这些,主要是讲怎样做人和如何处理婚姻问题。我说,如果是一个有远大理想的男子汉,绝不能整天陷在女人坑里。我说这些可能词不达意,但心思只有一个,反正不能让你走到邪路上去。这样说你可能觉得冤枉,你搞对象是正常的,无论怎么说不能走一处、搞一处,说了不算,算了不说,出尔反尔。如果这样下去,前途是十分危险的,落个害人害己、身败名裂的下场。张金榜
1980年8月31日读完父亲这封信,顿时感觉醍醐灌顶。父亲不留情面的训教,如雷贯耳,振聋发聩。在认真反思个人以前种种错误行为之后,着手校正自己的思想行为,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坐标。首先,自己解决了搞对象“脚踩两只船”的问题;其次,意识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再好高骛远;再次,不再盲目自大,在任何地方,做任何事情,时时处处注意谦虚谨慎。
如今,重温这封家书,父亲给人们留下诸多启示:一是教育子女有长远眼光、大格局。他老人家教育我们子女的初衷,一不为了“养儿防老”,二不为了“光宗耀祖”,三不为了个人私利。而是为了“愿你们成为国家有用人才,给国家给社会有点贡献”。二是处理家庭问题依然坚持公平正义。是非观念旗帜鲜明,站在公众的角度,维护公平正义。虽然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也不“护犊子”,反而“胳膊肘往外拐”,义正辞严地肯定对方的正确性,指明自己孩子的缺德少理。三是对自己的孩子不仅不袒护,反而劈头盖脸地训斥,不遮不掩地“揭短”。指出问题一针见血,批评错误毫不留情。四是发现苗头,及时挽救。“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错常犯不纠,大错早晚临头。挽救孩子的目的,如同家父所言:“心思只有一个,反正不能让你走到邪路上去。”
古语曰:“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如今,回想父亲一生对我们的严格要求,不禁幡然醒悟、心悦诚服地理解,还为父亲的高瞻远瞩点赞。也可以说,家长毫不留情地批评训教,才是对孩子最大、最好、最真切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