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魁
元朝,是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朝初期,社会动乱、民生凋敝。“邢州五杰”之一的沙河张文谦,辅佐忽必烈在民族融合、禁杀无辜、整顿纲纪、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修订历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张文谦(1216-1283),字仲谦,邢州沙河(今邢台市沙河市)人,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建立纲纪 恢复生产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通过争夺汗位的战争,忽必烈更加认识到汉文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忽必烈成立了中书省、宣抚司等有关管理部门。任命张文谦为中书省左丞,以建立纲纪、讲明利弊、安国便民为第一要务。于是,“天下有太平之望”。由于连年战争,民生艰难,张文谦建议减免赋税,经皇帝批准,“蠲(减免,免除)常赋十之四,商酒税十之二”,有效地缓解了民生之困,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对元初经济恢复和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中统三年(1262年),阿合马主管左右部时,想不通过中书省,直接奏请经费使用之事。张文谦认为,财政经费历来都由中书省管理,如果不让中书省管理,难道让皇上事事亲力亲为?忽必烈深以为然,说:“仲谦言是也。”
元朝立国之初,许多有权有势的蒙古贵族,仗势提出要把数千户人口强迫为私家奴隶。由于涉及到贵族的利益,没有人愿意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导致“久议不决”。张文谦提出,“以己未(1259年)岁账户为断”,就是以忽必烈即位的前一年的官府户口为依据,没有在官府的户口账册上登记的奴婢,就是原属家奴身份的,可以依旧归属于贵族家族;已经登记在册的良民,没有强迫为奴的道理。议定之后,作为法律共同遵守,以此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起到了稳定社会的作用。
至元五年(1268年),淄州(今淄博市淄川区)胡王妖言惑众,聚众闹事,官府为此抓捕了100多人。在议定如何处理时,张文谦上奏道:“愚民无知,为所诳诱,诛其首恶足矣。”于是皇帝颁诏命张文谦前去处理。张文谦在秉公审理清楚后,只斩杀了领头的三个人,其余全部释放。既维护了法纪的严肃性,又没有滥杀无辜,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至元七年(1270年),元朝中央设立司农司,张文谦兼任大司农卿,总管全国的农业生产。张文谦奏请皇上,在司农司下设四道巡行劝农司,掌管劝课农桑、水利、乡学、义仓等事,巡行劝农,开垦荒田。并要求各地举行祭祀先农(古代传说中最先教民耕种的农神)、先蚕(古代传说中始教民育蚕之神)的仪式,进行舆论宣传,还组织司农司编著了《农桑辑要》一书。《农桑辑要》是一部对13世纪以前的农耕技术经验加以系统总结和研究的农业科学著作,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官修农书。
兴修水利 编订历法
至元元年(1264年),张文谦以中书左丞行省西夏中兴等路(今宁夏、甘肃和内蒙古部分地区)。西夏中兴等路是元灭西夏后设置,区域是原西夏国故地,治中兴府(今银川市)。此地偏远封闭,长期由少数民族羌族的一支分支党项人统治。羌族习俗素与中原文化不同,张文谦组织人学习治理方法,从被俘的人中选出五六个有文化的四川人,让他们出来学习、熟悉政事,开展法纪知识宣传,开办学校,育人子弟,传播先进的中原文化,教化百姓。经过一个时期的治理,西夏地区习俗为之大变,政事有规可循,民风民俗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张文谦兼任大司农卿后,主管全国的农业。他深知,农业发展离不开水利。他向忽必烈推荐了“习水利,巧思绝人”的郭守敬。郭守敬被忽必烈召见后,被授予提举诸路河渠,掌管各地的河渠修整和管理工作。
张文谦在行省西夏中兴等路时,组织、领导郭守敬等人对西夏境内的唐徕、汉延等古渠进行了修浚工程。张文谦亲自组织勘察西夏已荒废的水利基础设施,制定了修整、扩建方案,组织百姓整修疏浚了荒废已久的唐徕、汉延等古渠,更立闸堰,新增开数道新渠。水利工程完工后,能够灌溉十数万顷田地,使这一荒蛮之地,成为了“塞上江南”。
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朝一统,天下太平。元世祖忽必烈因为《大明历》年代久远,误差越来越大,命许衡等人制定新历法。任命张文谦为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总管编修新历之事。在张文谦的领导下,在许衡、张易、郭守敬、王恂等众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于至元十七年(1280年),编订完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忽必烈取古语“敬授民时”之意,定名为《授时历》。《授时历》确定一年为365.2425日,与近代观测值仅差25.92秒,精度与公历相当,但比《格里高利历》早了300多年。
元朝统一中国后,结束了中国数百年的分裂状况,扩大了中国版图,意义重大。张文谦在元朝建立前后,在民族融合、社会稳定、国家治理、生产恢复、经济发展、历法编修等诸多方面,做出了重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