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魁
元朝,是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元朝初期,社会动乱、民生凋敝。“邢州五杰”之一的沙河张文谦,辅佐忽必烈在民族融合、禁杀无辜、整顿纲纪、恢复经济、发展生产、兴修水利、修订历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张文谦(1216-1283),字仲谦,邢州沙河(今邢台市沙河市)人,历任中书左丞、大司农卿、御史中丞、昭文馆大学士领太史院、枢密副使等职,累赠推诚同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魏国公,谥忠宣。
邢州五杰 志趣相投
张文谦出身农家、自幼聪敏,为帮助父母养家,开始学习有实用价值的文书簿册之类的知识。其父张英望其成“远大之业”,遂改为攻读儒家经典著作。元太宗十年(1238年),张文谦年仅22岁,在大名府乡试中,高中举人,被免去了家中的徭役之差。
张文谦与“年相若,志相得”的刘秉忠以及他们的学生郭守敬、张易、王恂等,共同结庐读书于邢州西部紫金山。在紫金山书院,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和志向,意气相投,除研学儒家经典外,还研习天文、地理、数学、历法等,史称“紫金山五杰”或“邢州五杰”。这五个人后来成为元代著名的政治家和科学家,史家称之为“邢州学派”。刘秉忠、张文谦是“邢州学派”的领袖。刘秉忠向忽必烈推荐了张文谦。由于张文谦饱读诗书、博闻强记,受到了忽必烈的重用,先后又推荐了郭守敬、张易、王恂等人,共同成为了元朝初期的政治中坚和科技骨干,为元朝的经济发展、水利建设、历法修订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潜邸重臣 建言献策
元定宗二年(1247年),经刘秉忠举荐,张文谦进入蒙古亲王忽必烈幕府,并被忽必烈重用,成为了忽必烈潜邸幕府的主要谋臣之一。
在忽必烈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张文谦任其王府书记,并多次随军南下征战,为忽必烈建言献策,提出许多有利于民族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建议,深得忽必烈信任。
太宗八年(1236年),元太宗窝阔台将邢州赐给孛鲁带为封地,所属各县皆由蒙古武官任达鲁花赤(长官)掌管,他们不知治理,只知抢掠,百姓纷纷外逃,州县城空,田野荒芜。邢州城只剩下百余户。元定宗二年(1247年),沙河县进士马德谦和较清明的沙河县达鲁花赤吕诚一起,奔波数千里,来到忽必烈所在的和林城,找到刚刚进入忽必烈幕府的张文谦,向忽必烈申诉百姓的苦难,并提出愿把邢州归于忽必烈王府。经朝廷同意,邢州归于忽必烈王府。忽必烈根据张文谦、刘秉忠的建议,选近侍脱兀脱、尚书刘肃、侍郎李简等人一同前去治理,并罢免了一批害民之官,“不期日,流民皆归,户数大增”。邢州由此开始恢复繁荣和发展。
宪宗三年(1253年),忽必烈进攻大理,大理国宰相高祥(高泰祥)坚拒不降,并杀死了蒙古军派去的特使玉律术、王君侯、王鉴。蒙古军队经过血战,最终攻占了大理国都。破城之后,兀良合台等蒙军将领要求屠城,为被杀害的蒙古使者及阵亡的蒙古将士复仇。张文谦、姚枢等谋臣向忽必烈进谏:“杀使拒命者高祥尔,非民之罪,请宥(宽恕,原谅)之。”因此,大理城得以保全,大理百姓得以活命,免遭杀戮。
宪宗九年(1259年),忽必烈率军进攻宋朝。张文谦等再次向忽必烈进言:“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当一视同仁,不可嗜杀。”忽必烈接受了张文谦的建议,并命令各将领,不可妄杀百姓,不可焚烧房屋财产,抓获的俘虏全部予以释放。在张文谦等汉族幕僚的影响下,忽必烈所统率的蒙古军队逐步改变了屠城抢掠的恶习。从而,稳定了社会秩序,安抚了民心,减少了民族矛盾的激化。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