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3
星期一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崔路:古宅院与社火文化

日期:02-13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2月12日正月十五的月光还未攀上太行山脊,邢台崔路村的街巷已涌动起暖橘色光流。这里灯笼高挂、灯光摇曳,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汇成喧闹的人流,沿着古老的街巷缓缓前行。

崔路村,这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不仅保存着不少古宅院,还传承着丰富的民俗文化。每年的元宵“提灯会”和社火表演,既是这个古老村落勃勃生机的生动体现,也是村民们对古老传统敬意。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婵娟 实习生 王晓宇 郑冰芮 通讯员 王聚芬文/图

千年崔路缘起古驿路

出好南关,一直往西10余公里,就来到了信都区南石门镇崔路村。这段路,数百年前,就已被崔路村外出经商的村民所熟知。再朝前数,千余年前,崔路的由来与发展,与村南的古驿路紧密相关。路旁设有驿站,负责驿站事务的是一户崔姓人家,随着商旅兴达,驿站附近逐渐形成一个村落,就是崔路。

时光在灯火相传中流淌,对于崔路的由来,还有一个传说,相传隋唐时期,村南通往西山的官道上常有山匪出没,抢劫过往行人。居住在官道附近的几户人家常常催促路人提前赶路,久而久之,这个地方被称为“催路”,后来演变为“崔路”。传说总有些传奇色彩,但故事中却珍藏着崔路人的真善美。

明朝靖难之役后,王、刘、赵、姚四姓人家,奉诏从山西迁居至此,逐渐形成了今天的村落格局。其中,刘姓家族经过数百年的繁衍生息,成为村中最大姓氏之一,曾出现过七世同居的盛况,而刘家大院则成了崔路村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群。

古宅院里的时光甬道

2月12日正月十五清晨,崔路村已在一段段欢快的乐曲声中醒来。等不及的游客们早早结伴走进了村中游玩。刘家大院也迎来了新一天的首批游客。

穿过刘家大院的牌坊,绕过那棵据说已经矗立了六百多年的古槐,相传这是刘氏先祖刘英迁至崔路时所栽,而刘氏宗祠就建在古槐旁。此时,已有文艺队在此开始了演出,吹吹打打,一下就吸引了游客的目光,掌声此起彼伏。

“这里的年味儿真得很足,好像穿越到数百年前,跟着古人一起过年一样。”一名走进刘家大院的游客跟朋友边逛边感慨。她还不时举起手机拍照,尤其是古巷、古宅院,更是她的最爱。

记者也随着人流,步入了古巷。如果不看身边人的现代装束,真是仿若穿越时空,走入数百年前的街道、深巷中,甚是静谧,每每行至转弯处,都感觉会迎面遇到身穿长袍马褂的古人。

这里的院落很有意思,可谓院院相通,从一个古院落出来,三拐两拐,又到了另外一个古院落,大门套着小门,大院落套着小院落,如同迷宫。不过,这在村中刘氏后人刘洁的眼中,都是祖辈们鲜活生活过的场景。

在一处院落中,她指着一间曾经的厨房,讲起了趣事。横在房梁上一根粗壮的椽子,百余年前,系着一口直径有近两米的大锅,每到用饭时,刘家大院就会响起锣声,族人便会汇集于此,共同就餐,那场面,真是难以想象的热闹。

刘家大院是刘氏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清朝乾隆年间,刘氏第十三代子孙刘可昇创建了永和堂,成就了之后150余年,七世同堂的佳话。永和堂东西南北各120米,占地约1.4公顷,由3条巷子、40处古宅院组成,巷巷相通、院院相连,其中有11处古宅院,其正房为起脊式楼房或为平顶式楼房,东厢或设有闺阁楼,远远望去古朴典雅,蔚为壮观。

看门楼,到崔路。

行走在古院落街巷之间,“喜鹊登枝”“鱼戏莲叶间”“刘海戏金蟾”“竹苞松茂”“三多九如”……那从不重复的门楼砖雕,其精美程度,以及寓意美好的文字,令人咋舌。崔路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扑面而来。

而外墙上或凸出的拴马桩,或凹入的拴马槽,以及巷道旁不时可见的上马石,都记录下了那年那月曾经的生活场景。

崔路的古宅院如同一条时光甬道,让人可以清晰地看到民俗文化的源头,与穿越千年的传承。

传承数百年的社火表演与“提灯会”

时间转入下午,崔路村迎来狂欢时刻。正月十五盛大的社火表演最是引人注目。

腰鼓表演的鼓手们精神抖擞,鼓点铿锵有力,瞬间点燃活动现场的气氛。热情奔放的大秧歌、诙谐幽默的拉碌碡、喜庆热闹的舞龙等传统民俗表演轮番上演。演员们身着鲜艳的服装,手持彩扇、红绸等道具,尽情展示着传统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夜幕降临,多支提灯队伍如星河流转,掠过一个个雕花门楼,在一处影壁前稍作停留,旋即转入一座古庙前的社火场,整个队伍绵延数公里,锣鼓开道,场面十分壮观。这座有着千余年历史的古村落,以最炽烈的方式向世人展示着传统文化带给每一代人的震撼。

在盛大的“提灯会”队伍中,已融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据说这提灯队伍要走过七座庙十四道巷,就像重走先祖迁居路,也是对美好生活的祈福,新一年生活更美好,人丁更兴旺。”一些民俗活动的美好内涵,正在被游客们口口相传。

或许正是这种传承韧性,让崔路在不断地时光流转中始终保持着精神原乡的完整。那些被岁月磨亮的青石巷,何尝不是另一条“太行山东麓大道”,只是驮载货物的骡马变成了观光游客的镜头,曾经连接邢台到山西、北京的商道,此刻正将古村落的文明火焰传递向更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