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留下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的传统从古代流传到今天,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着历史的推进,优秀的非遗剪纸文化让民间剪纸艺术走进现代课堂,成为链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
近日,邢台日报社小记者参与“守敬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了解非遗剪纸艺术,用剪纸表达“中国人独有的精神世界”,在孩子们心里种下一粒传统文化的种子。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敏
剪纸很薄 生活很厚
2月4日,郭守敬纪念馆内张灯结彩,充满了浓浓的节日氛围。在郭守敬美术馆里,栩栩如生的生肖图案和寓意吉祥的传统纹样,让人不禁驻足欣赏,沉醉其中。20余名小记者准备就绪,情绪高涨地参与“蛇剪乾坤”民俗剪纸活动。
“中国作为古老的农耕民族,剪纸的传统从古代一直延续到今天,并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剪纸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精神的传承……”讲解员的开场讲座,吸引着孩子们和家长们认真聆听,她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剪纸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文化内涵以及不同地域的剪纸风格特点,让大家对剪纸这一传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剪纸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唐诗中就有不少内容与剪纸有关,如:唐代诗人李峤《立春日侍宴内殿出剪彩花应制》:早闻年欲至,剪彩学芳辰。缀绿奇能似,裁红巧逼真。花从箧里发,叶向手中春。不与时光竞,何名天上人。通过诗词让我们看到剪纸的习俗由来已久。新春来到,家家户户都要见红见绿,模仿春色到来,图个吉庆气氛。
听完讲解,家长们感受颇多,纷纷表示,生活中从窗花剪纸到服饰纹样,剪纸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寓意,具备了更多的社会功能。
一纸繁华 千年传承
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刀刻剪纸在民间流传极广,刀刻剪纸的历史要比剪刀剪纸更为悠久,往往通过谐音、象征、寓意等手法提炼、概括自然形态,创新构建出美丽的图案,是中国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社教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拿起刻刀、剪刀,正式开始了剪纸学习之旅。
老师说:“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递,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今年是蛇年,所以我选的图案是一条小蛇。”“我喜欢这幅图,它把福字和蛇纹结合,我觉得非常漂亮!”“老师你看,我这图案像极了一个大葫芦,这是福禄双全的意思。”……小记者们一边挑选图样,一边阐述自己的理由,仿佛他们理解图案创造者的创作意图。
“我觉得剪纸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没有耐心就很容易出现失误,或者坚持不下来。”小记者马弘罡接受采访,表达他的感受;“我觉得这些剪纸图案非常神奇,让不同的生肖小动物在我们的手中变得更生动,更可爱了。”小记者高雨杉说;“完成之后我感到非常解压,从一开始不会掌握如何使用刻刀,到后来熟练地剪、刻,很有成就感。”小记者潘理阳意犹未尽地说。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孩子们手中的红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随着刻刀的起落,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纹样渐渐成形。通过这次体验,小记者们深刻感受到了非遗剪纸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更是一种心灵的触动。一剪一刻,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
活动尾声,孩子们还了解了剪纸在现代社会的创新应用,如结合现代设计元素的装饰画、融入数字技术的互动展览等,这些都让古老的剪纸艺术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小记者们纷纷表示:我们要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