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鹿死谁手”原指政权归属未定,现泛指在竞争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这个成语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而故事的发生地,正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中记载了石勒的一段话:“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朕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这段话不仅展现了石勒的雄心壮志,也成为了“鹿死谁手”这一成语的源头。
【典故】
邢台是一座拥有3500年建城史和5000余年文明史的古城,曾作为五朝古都,分别是:商国国都(约130年)、周朝邢国国都(426年)、战国赵国信都(150年)、秦末汉初赵国国都(10年)、后赵国都(18年)。
这些朝代在邢台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邢台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多朝古都之一。
十六国时期,羯族人石勒在襄国(今邢台)建都,称赵王,国号“赵”,史称“后赵”。石勒的崛起,标志着邢台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石勒原本是西晋末年的一名奴隶,凭借过人的胆识和军事才能,逐渐崛起。他在战争中推行了一系列政策,虽然有些政策如杀戮汉人引起了争议,但他也采取了许多措施来稳定社会,发展经济。
有一天,石勒在襄都设宴招待高丽使臣。酒醉后,他问大臣徐光:“我比得上自古以来哪一类君王?”
徐光回答说:“陛下非凡才智超过汉高祖刘邦,卓越本领赛过魏太祖曹操,从三皇五帝以来,没有一个人能比得上您,您恐怕是轩辕黄帝第二吧!”
石勒听后笑着说:“人怎么能没有自知之明呢?你说得也太过分了。我如果遇见汉高祖刘邦,一定做他的部下,听从他的命令,只和韩信、彭越争个高低;假使碰到光武帝刘秀,我就和他在中原一决雌雄,较量高下,未知‘鹿死谁手’大丈夫行事要光明磊落,如日月光明,不能像曹操、司马懿父子,欺侮孤儿寡妇夺取天下。我应当处在二刘之间而已,哪能与黄帝相比呢!”群臣都顿首齐称万岁。
这段话不仅展现了石勒的自信与谦逊,也成为了“鹿死谁手”这一成语的由来。
在石勒的统治下,邢台(襄国)成为了后赵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石勒在邢台修建了许多宫殿和寺庙,推动了城市建设。他还注重农业发展,减轻赋税,使得邢台地区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石勒还重视文化教育,设立了太学,选拔人才,推动了文化的繁荣。邢台在这一时期,不仅是军事重镇,也是文化荟萃之地。
关于石勒的评价,历史上毁誉参半。一方面,他被称为安定北方的雄主,统一了华北和黄河流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他在战争中推行的杀戮政策,尤其是对汉人的屠杀,使得中原汉族人口大大减少,这也成为了他历史上的污点。
邢台作为后赵国都的历史,不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使得这座城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节点,见证了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
“鹿死谁手”这一成语,不仅是对政权归属未定的形象比喻,更是对邢台作为后赵国都那段历史的生动写照。石勒的雄心壮志、邢台的繁荣辉煌,都在这一成语中得到了体现。邢台,这座五朝古都,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深入探索。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张军昱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