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着瓜子,喝着茶水,听着有趣的相声段子,看着剧情跌宕起伏的话剧……春节期间,邢台市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有了新“习惯”,就是到邢州曲艺社与传统文化进行“亲密接触”,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假期。
开门迎客3个多月的邢州曲艺社,春节假期里,以脱口秀、情景剧、话剧、相声等多种演出形式,为市民和游客奉上了近60场年味浓郁的“视听盛宴”,成为邢台文化传播的亮丽名片。这也使邢州曲艺社作为邢台本地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更具影响力,让更多市民更加关注本地文化,并以此为傲。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婵娟 实习生 王晓宇 通讯员 郝梦月 文/图
市民参与:从观看文化演出到积极互动
2月2日14时30分开始,位于邢台博物馆辅馆西北角三楼的邢州曲艺社内不时传出观众的欢笑声。40分钟的整场表演中,观众的情绪始终被相声演员带动着,可容纳200人左右的现场,几乎座无虚席。
“我特喜欢听相声,去年,还专门带着家人到北京听专场,今年家门口就能实现愿望,还‘物美价廉’,太过瘾了。”观众李先生笑着说,这个春节,一家人过得很欢乐。
春节假期里,邢州曲艺社不仅在社内安排了相声和实景室内剧《瓷都赋》演出,还在博物馆广场、开元寺广场、好南关等地为广大观众献上了《万国来朝》《开元秘宝》《国风巡游》《遇见好南关》等精彩节目。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游客提供了深入了解邢台历史文化的机会。
当日17时许,在好南关街区,情景剧《遇见好南关》温情上演。节奏紧凑、高潮迭起的剧情和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将观众沉浸式拉回到那个风云变幻的民国时代,也让观众直观了解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随后接棒的《国风巡游》活动,更是一瞬间调动了现场市民、游客的参与积极性。看着演员们身着色彩绚丽的传统服饰,随着欢快的乐曲,踩着步点,缓缓巡游,仿佛一幅既充满古韵又兼具时尚感的流动风光画,大家也情不自禁加入其中,成为风景中的一员,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巡游队伍旁,璀璨灯光映衬下的热闹市集则散发着浓浓年味,捏糖人、画糖画等年俗,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选购,拍照记录。“活动多,还很有地方特色,年味足,过年来邢州古城,真是不虚此行。”从贵州来邢台探亲的游客魏女士高兴地说,邢台是个宝藏城市,给了她很多惊喜,希望邢台的文旅发展越来越好,让更多人了解、喜欢上邢台悠久的历史文化。
文化传播:从曲艺演出到艺术课堂
每到周末,一群小朋友就会准时走入邢州曲艺社,跟着专业老师,学习形体、台步、唱腔等系统的戏曲课程,感受戏曲里举手投足间的意境无穷,闪转腾挪间演绎的悲欢离合、人生百味。
邢州曲艺社相关负责人苏皓介绍,该社不仅是曲艺演出的舞台,更是融合了茶文化、特色茶点等元素的综合性文化艺术空间。自成立以来,邢州曲艺社不仅致力于为市民提供高质量的曲艺演出,还通过与北京、杭州、邯郸等地的曲艺、演艺团体公司深度合作,推动戏曲、茶艺培训、文化讲座和研学教育活动的开展,深入挖掘和传承地方曲艺的精髓,进一步拓展文化传播功能。
2024年底推出的“传统文化艺术课堂”,课程内容涵盖“豫剧花木兰表演艺术”“川剧变脸艺术”“京东大鼓演唱技巧”“安塞腰鼓舞蹈”等7类课程,特邀一批在各自艺术领域深耕多年的专家担任授课教师,他们不仅拥有卓越的艺术成就,还具备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可以给市民提供集学习、体验于一体的平台,并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新一年里,邢州曲艺社还将与更多学校互动,邀请更多学生走进曲艺社,让他们了解戏曲知识,体验戏曲文化,通过传统艺术滋养孩子们的心灵,让更多孩子成为传统文化的受益者、传播者。
传承创新:走上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播之路
“邢州曲艺社通过形式多样的演出活动、传统文化艺术课堂等项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进行了紧密结合,让邢台本地文化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广泛传播。”苏皓介绍,春节假期中,《万国来朝》《瓷都赋》,以及多个经典相声段子等演出的短视频,在多个新媒体平台浏览量达到了30W+。
她表示,从邢州曲艺社的文化传播探索中可看到,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现代演绎和创新传播方式,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接下来,他们会不断创新演出形式和内容,为市民和游客带来更多精彩的文化盛宴,为推动邢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