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医扁鹊在汉代是什么形象?”“扁鹊真的会做开颅手术吗?”“为什么说扁鹊是古代医学的奠基者?”带着好奇和求知欲,近日,邢台日报社小记者走进金石书画艺术馆,近距离观赏汉代石像拓印,聆听神医扁鹊的行医故事,学习古老的印刷术——拓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韩肖杰 张敏 杜艺文 文/图
针灸画像石再现扁鹊形象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着一块极其宝贵的石像,在这块中国东汉时期的画像石上,神医扁鹊被雕刻成了半人半鸟的形象。在他的对面,是一位跪坐着的病人,扁鹊正一手为患者切脉,另一只手高举银针准备为病人进行针灸治疗。
扁鹊的名字,最初出现在上古皇帝时期的神话中,这块画像石上的形象是人们根据名字中的“鹊”字,想象而来的形象。小记者们虽不能前往国家博物馆一探究竟,但在金石书画艺术馆里,见到了这块石像的拓印。
在大厅中,映入眼帘的是几幅尺寸不一的拓印品,在西北角,一件略呈正方形、右侧第二层的人首鸟身画像格外引人关注。他就是汉代人望文生义雕刻出的扁鹊形象。扁鹊行医的故事流传甚广,如“起死回生虢太子”“扁鹊奇诊赵简子”“扁鹊见蔡桓公”等事迹,但扁鹊究竟长什么样子成了未解之谜。
小记者观赏每块拓片的内容,了解每个画像呈现的故事。在另一幅画像石拓片上,扁鹊正在为病人针灸,他身后是前来寻求诊治的盲人和抱着小孩的妇人。这幅作品里的内容,与流传至今的故事不谋而合。
相传,扁鹊一路行医,到了邯郸,得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妇女病的医生;到洛阳时,听闻周人敬爱老人,就专职做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来到咸阳,听闻秦人喜爱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医生。小记者们聆听着扁鹊行医的故事,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和医者仁心。
体验传统印刷术拓印的魅力
“拓印是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最早用于复制碑文、青铜器等文物上的文字和图案。我们要先把纸张打湿,赶出气泡,再使用拓包按压。”金石书画艺术馆的工作人员一边向小记者讲解拓印的历史,一边演示拓印的步骤。
小记者们屏气凝神,手持小小拓包,蘸、按、压,学得有模有样。据介绍,拓印需使用薄厚适度的生宣纸,铺在石像、石刻上,先用喷壶喷上水,把宣纸打湿,接着铺上一层薄薄的塑料袋,用刷子在上面来回刷,赶出气泡,使纸张完全贴合在石像上。等待纸变干,再用拓包蘸取墨汁,轻轻按压,使画像或者文字完全显示出来。
看着自己拓印出来的作品,小记者们成就感十足,他们纷纷赞叹古人高超的技艺和绝高的智慧,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
扁鹊文化与邢白瓷创意融合
邢台是扁鹊的生前封地、行医圣地和逝后安息地。同时,邢台也是邢白瓷的发源地,“邢窑陶瓷烧制技艺”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如何让两种文化融合,起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呢?
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金石书画艺术馆负责人决定将扁鹊行医的图片刻印到邢白瓷上,制作出邢白瓷扁鹊长颈瓶、行医图摆台、葫芦瓶和诊脉枕,一件件精美的作品无不透露着邢台的文化和智慧。
朱红色的扁鹊行医图,呈淡青色的白瓷器,每个作品都让小记者爱不释手。他们或拿起扁鹊杯端详,或把手腕放在脉枕上跃跃欲试,或把玩葫芦瓶,试图读懂其中的奥秘。
活动最后,小记者们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说,“邢台的历史源远流长,技艺也是十分精湛,我们要努力学习,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