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襄子是春秋末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邢台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他承上启下,身后是春秋,眼前是战国。
夏屋山下“鸿门宴”,是他兼并代国的重要事件,因此不仅扩大了国土,增强了战略储备,也为赵国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事件中,还可以展现赵襄子多重的矛盾性格。
“豫让桥”一章亦然,其故事中赵襄子和豫让义士明君,相辅相成,与前章“鸿门宴”中既是战略家、又具性格残忍一面的他比较,此时的赵襄子又展现了有仁有义的个性美德。
豫让桥
豫让桥,邢台市最具代表性的地标。
豫让桥地处邢台市的东北角,与外闻名遐迩、与内童叟皆熟。说是桥,但如今已没有桥了,当年的桥,或人为破坏或风雨侵蚀,已散漫在时光岁月之中了。它的形状样貌,除了现在还留有泛黄的照片、老者们的记忆口述,大多人对它已没有印象。提及豫让桥,那只是一个地方,街道、市场、社区、学校,各类实体板块组合的文化区域。
两千多年前,有个叫豫让的人和赵襄子在这里相遇,演绎了一场生死绝唱。
在这座桥发生经典故事之前,豫让对赵襄子已经有过一次未遂行刺了。而这一次,他又失败了,虽败犹荣。
豫让何人?春秋晋国人,公元前453年,当时晋国有六大家族彼此争夺,豫让先后曾是范氏、中行氏的门客,并没有受到重视。后来投靠智伯,智伯非常看重他。赵襄子与智伯之间有极深的仇怨,他策反韩、魏二家消灭了智伯,并将他的头骨涂上漆做酒器。
晋阳之战智伯被杀后,豫让闲避在大山里多日,食无味,寝无眠,痛苦至极。思虑多日,他终于带上一把青铜佩剑上路了,徒步从太行山的那面,到了太行山的这面。来到邢台之地,改名换姓,几经周折,终于寻机混进了赵襄子的宫廷大院,他冒充成一个打扫厕所的人,怀里揣了把匕首,等待,等待着……
这一天,阴,浓云低垂。赵襄子处理完政务,去厕所小解。正所谓天不灭君,他突然止步,心中油生几分忐忑,即刻唤来了卫士先进去搜索,随即抓捕了这个不速之客。
你是何人?到此何为?面对赵襄子的质问,豫让如实承认,他原本智伯门徒,到这儿来别无他事,就是要刺杀他,为主人智伯报仇。
赵襄子惊愕,卫士拔剑怒吼:“杀了他!”
赵襄子制止了,“智伯已死无后人,而此人还要为他报仇,他还真是一个义士,我小心躲避他好了。”他叹了口气说:“把他放了吧。”
豫让被松绑释放,他离开时,对赵襄子怒目而视,然后仰首挺胸,阔步而去……远处响了一声闷雷,继而小雨纷纷。赵襄子回到殿内,想了很多事情,豫让横眉怒目的样子在他眼前挥之不去。
之后的日子,街市上多了一个破衣烂衫的乞丐,身上裸露的部位都烂兮兮地生着癞疮。向人乞讨时,嗓音嘶哑。他是故意把自己弄成这副样子的,往自己身上涂漆,使身体腐烂生疮,忍着灼痛吞火炭,使嗓子变哑。他这样做,只是让别人认不出来。
但他终究还是被一个老熟人认出来了:“是你?豫让!”随即拉他到一个静僻处说话,对于豫让行刺赵襄子的事情,他已经听说了,此时他对豫让既担心又难过:“你把自己弄成这个样子,你这是何苦啊!”
黑漆漆的脸上,眨巴着两只眼睛,豫让不说话。
“以你的才干,如果投靠赵家,一定会成为亲信,那时你再为所欲为,不是易如反掌吗?何苦这样自残形体?”
豫让说话了:“如果我向赵襄子投诚,我就应该对他忠诚,绝不能用这种卑鄙的手段。我还是要依照自己的方式完成复仇的使命。”
钻牛角,钻死牛角!熟人摇摇头,劝了他几句保重的话,感叹而去。
终日徘徊在街市上的豫让,伺机打听着赵襄子的行踪消息……终于有一天,机会来了,他听说赵襄子要出游,于是他和赵襄子在郊外的一座桥旁又一次相遇了。
《史记》载:“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太史公记事,当然略写。之后的故事、清楚的细节,只有那座桥可以准确见证。马为什么惊?豫让被俘时,手里的青铜剑是否闲着?赵襄子再见到他时是什么样的表情?愤怒是肯定的:“豫让!你何必这么跟我过不去?”不知道豫让都回答了他什么话,但他肯定直言不讳,他就是要为主人报仇。面对着这个为了智伯而不要命的人,此时的赵襄子啼笑皆非,还油生几分困惑。
他问豫让:“你不是曾经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过事吗?是智伯把他们全灭了,而你不为他们报仇,反而投奔到智伯门下效力,这也罢了,现在智伯也已经死了,你为什么独独这样执着地为他报仇呢?”
豫让回答:“我在范氏、中行氏门下做事,范氏、中行氏都把我当一般人相待,所以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至于智伯,他把我当国士相待,我因此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
说到此处,赵襄子似乎懂了,他长叹了一声,不禁掉下泪来。“唉,豫子啊豫子!你为智伯尽忠;而我赦免过你,也已经够了。”
豫让点点头,知道今日必死无疑。说实话,经历了这么大的事情,他对赵襄子也油生敬意,索性就把自己的想法都坦露给他:“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掩盖别人的美德,而忠臣理应为名节献身。上一次您已经宽赦过我,天下人无不称赞你的贤明。今日之事,我自然难免一死,可我还是希望能得到你的衣服,击打它一下,以表达我报仇的心意,这样我虽死而无憾。”
赵襄子没有犹豫,即刻让人拿出了自己的衣袍,交给了豫让。
豫让出剑,他跳跃着,一刺、再刺,连刺衣袍三剑。还以太史公《史记》记录作为绝唱:“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豫让说罢,横剑自刎。听说在他赴死那天,全赵国的仁人志士,无不为了他而啼哭流泪。
那么,赵襄子呢?嗟乎豫让,殊不知懂他者并非智伯一人,如果赵襄子不是赵襄子,对他可怒,可杀无赦,豫让或早已是刀下之鬼,哪里还有什么义士豫让?由此看来,有仁有义者,当属赵襄子。
人不懂桥懂。千年豫让桥,在历史的深处默默地向赵襄子瞩目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