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肃清
赵襄子是春秋末重要的历史人物,也是邢台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他承上启下,身后是春秋,眼前是战国。
夏屋山下“鸿门宴”,是他兼并代国的重要事件,因此不仅扩大了国土,增强了战略储备,也为赵国的创立奠定了基础。在这一事件中,还可以展现赵襄子多重的矛盾性格。
“豫让桥”一章亦然,其故事中赵襄子和豫让义士明君,相辅相成,与前章“鸿门宴”中既是战略家又具性格残忍一面的他比较,此时的赵襄子又展现了有仁有义的个性美德。
夏屋山下“鸿门宴”
鸿门宴,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请客宴席,这是讲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妇孺皆知。遗憾的是主人做了赔本的买卖,并没有达到设宴的目的。吃饭不仅仅是吃饭,而常常是获得特定利益的手段,有的时候,还决定生死成败。
距这场宴席回望几百年,在一座名夏屋山的脚下,也曾摆过一场宴席,它可谓是鸿门宴的鼻祖,真正意义上的“鸿门宴”,因为它如愿实现了主人的目的。之后的大家手笔:《吕氏春秋》《史记》《战国策》都饶有兴趣作以记载。
到春秋末年,通过不断的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大大小小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代国,春秋末小国。它地处何处?是而今以河北省蔚县为中心,覆盖宣化、灵丘、广灵并蔓延至内蒙古阴山脚下。
当年赵简子曾对代国垂涎,他让几个儿子奔常山寻找宝符为证。他欲兼并代国,却没有来得及实施。
代国好在哪儿?关隘险阻,战略要地。有绿油油的、肥沃的大片草原,还有好马,戎马、齐马、田马、驽马,天下良驹多在代国。这实在是吸引人们的眼球,让人羡慕。就连后来的大才子曹植也留下了向往之句,“愿骋代马,倏忽北徂”。如果赵氏取得了代地,那不仅是开疆拓土,还意味着其大后方有了充足的战马储备。可以肯定,多年之后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将士们骑的马,驰骋天下,那都是代马。
代王是个厚道的人,但也好色,喜欢美女。赵襄子对他的这一秉性嗜好了解得非常清楚,于是就和代王套近乎儿,最好的办法是投其所好。中原的美女多,选谁送给代王呢?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襄子决定还是把自己的姐姐季嬴嫁给代王。他的这一举动,可把代王乐坏了,新婚燕尔后,代王视季嬴如掌上明珠,自然他对赵襄子感恩于怀,回赠他一群良驹好马,以此为报。
在把姐姐嫁到代国前,赵襄子时常要到夏屋山上远望、沉思,对此山,他有着说不清的情愫。何故?《吕氏春秋》记载了这一件事:“赵简子病,召太子而告之曰:‘我死,已葬,服衰而上夏屋之山以望。’太子敬诺。”意思是说:“如果我死了,等安葬完毕,你就穿着孝服登上夏屋山去眺望,赵襄子答应并牢记在心里,父亲的意思,他懂。”
赵简子去世。
襄子为父亲办完了丧事,把大臣们叫来说:“我想去登夏屋山远望。”大臣们都劝阻他:“登夏屋山远眺,这是游玩之事。穿着丧服去游玩,恐怕是不合适吧。”赵襄子说:“这是先君的遗嘱,我不敢废止。”
恭敬不如从命,大臣们只好陪着他登上了夏屋山。赵襄子举目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不禁感慨代国的景色,原本是如此的美丽。
又一日,赵襄子又来到夏屋山,不过他没有再登山远望,而是在山下备了一桌丰盛的宴席。代王带着随从,兴高采烈,早早地来到这里。鼓乐起,舞者舞姿翩翩,三五美颜,数百名壮男。不知不觉间,代王已饮至半酣。
赵襄子令侍从为代王斟酒,同时使了个眼色。
侍从拿着大金勺子为代王斟酒。接下来的一幕,把在场人都看得目瞪口呆:侍从抡起那把大金勺,重重地砸向了代王的脑袋,“噗”的一声闷响后,代王顷刻倒下,脑浆流了一地……跳舞的人都纷纷从舞具中取出兵器,杀光了代君的全部随从。
代王一死,赵军毫不迟疑,随即伐代,一举占领代国,将其领土并入赵氏版图。
赵襄子差人驾车去接尚在远方的姐姐。此时姐姐季嬴已听到了这个难以置信的消息,悲伤至极。《战国策·燕策一》记载此事:“襄子既杀代王,使人迎其妇。代王夫人曰,‘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怨弟,非义也’,遂摩笄自刺而死。”磨笄山,也就是回赵途中季嬴下车假装磨笄而自杀的地方,如今坐落在河北省张家口市东南,因代人怜惜代国夫人而命名。
利益和亲情,人性与伦理,现实与理念,人们最终都要有一个选择。认识与践行本就是两码事,赵襄子取代国,在父亲和姐姐之间,赵襄子选择了父亲。在弟弟与丈夫之间,季嬴实在是难做选择,她只能选择自己,化为一座山脉。究竟孰是孰非,孰好孰劣,人物、事件、伦理,不经时光的过滤,都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会显露其真容。
经历了兼并代国,又经历了晋阳之战三家灭智氏,三家分晋格局一经形成,赵氏的实力日渐强大起来,先后占据了今山西中部,河北东部、西南部和内蒙古一带的广阔地区。公元前451年,赵襄子迁都了,从晋阳迁都到信都、即今日河北邢台。此地之东为齐,之北为燕,使他的视野更加开阔。
邢台曾建有襄子殿,是后人为纪念赵襄子而建。清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记载:“襄子殿,府治大堂址是。”即顺德府署大堂,这里就是赵襄子迁都邢台后的殿堂,而今为邢台市襄都区政府所在地。
想象一下,那日赵襄子在迁都邢地的路上,他的心情是格外好,春风拂面,观尽了远山近水、草木葱茏。辎重轻骑,细软百车,马蹄嗒嗒。为他驾车的马、前后护卫的坐骑,应该都是代马吧。此时之赵,非彼时之赵,一经兼并代国和瓜分智氏地盘,赵家的实力如虎添翼,疆土千里,战车无数乘,粮草丰实。
至于晋阳之战,留给他那么多恩怨情仇,懒得再去多想。迁都于邢,这里天高地阔,物阜民丰。太行山巍峨绵延,大平原一望无际。繁荣热闹的市井、富庶茂盛的田园……观一片新天地,换一种心情。
邢地何地?人杰地灵。
赵襄子迁都于此,晋阳城的南关也跟着迁了来。世代流传一则民谣:顺德府,好南关;张果老,一肩担。从哪儿担来的?后人们说的是太原,而今的太原,好像那里也就没有南关了,被张果老担到顺德府,即今天的邢台了。实际上,在赵襄子自晋阳迁都于邢地时,太原还没有建城,以神仙说事,以地域说事,老百姓这么传,也算是对赵襄子的邢地情结吧。除了民谣,还有大戏,《赵氏孤儿》里的那个孤儿是谁?那就是襄子的曾爷爷、春秋时被老臣程婴藏匿而得救的赵武,成为后来晋国的掌权者。那个他曾经藏身的村庄还在,赵孤庄,坐落在邢台城西几公里处的古村落。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留下来的,都是传说。
邢台还有一个村,叫作太子井。从这个村落讲起,世世代代传说着一个故事:那时候赵襄子还是太子,邢地这地方是他的封地。有一天,他带着一队人马到他的封地打猎,酷日当头,人困马乏,人们都饥渴难耐,在哪儿都找不到一点水。赵襄子仰天长叹了一声,这一叹,天上顿时乌云滚滚,电闪雷鸣,一阵暴雨倾天而降,人马都饱饮一番,畅快淋漓。在场的人齐颂太子有灵,就有人求助他为民祈水。他张弓搭箭,射向河滩,然后说道:箭落处,即有水。民众在此处就挖了一口井,自此清水汩汩、源源不断。
传说即传承、文化,没有了传说,历史和民族之魂也就断裂了。
中华文化的传承,除文字、考古,还有结绳记事,心传口授。即便史书、传记,又有多少记载不是从传说而来?赵襄子在此处,非彼处,遗憾的是,他在邢台曾经的事,大多没有传说下来,留下来的是东鳞西爪,即便如此,依然生动。
邢台称邢襄,也曾叫襄国,后世项羽时,因赵襄子都邢之故,而把邢台更名为襄国。
也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