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述说清河盐业悠悠往事

日期:01-22
字号:
版面:05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2016年,国家废止盐业专营,放开盐产品价格。至此,这一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2600余年的专营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回溯历史,盐业专营滥觞于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经济改革“轻重鱼盐之利”,形成于唐代“榷盐法”。这项经济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盐业专营制度发展过程中,清河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位于京杭大运河西岸清河油坊码头的益庆和盐店正述说着这段辉煌往事。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海毅 文/图

运河码头上,繁忙的益庆和盐店

邢台市清河县京杭大运河畔有一座古老集镇,叫油坊镇。自古以来,这座集镇汇集了东西南北各路商旅广泛交易,成为运河沿岸重要商贸集散地。如今这里仍然保持着“三、八”集市,每月农历逢“三、八”日,商贩、乡民便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

一片明清样式古建筑群就在油坊镇运河畔,坐西朝东,门外就是京杭大运河主河道。这里在明清两代是闻名遐迩的益庆和盐店,负责经营运河西岸临近府县上百万人口日常食用盐。

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李靖认为:“古时候,食盐既是大宗商品,也是重要商品。能走水运的往往走水运,个别情况才会走陆运。明清时期,益庆和盐店通过专有盐道销售食盐,其市场覆盖广平府东部、顺德府东部、真定府东南部(清属冀州)部分县域。其影响力向西最远大概可到平乡县滏阳河以东。”

益庆和盐店肇建于明代中期,具体创业年代今已不可考。李靖表示:“油坊镇有一户人家祖上曾在早期益庆和盐店当掌柜。根据其家谱倒推,可判断益庆和盐店大约创建于明代成化到嘉靖年间,大致在公元1500年前后。至少有四百余年历史。”

清河县油坊镇党委书记范国正提供信息资料显示:“据查阅《晋商五百年——河东盐道》等相关资料,当年山西蒲州商人王海峰整顿长芦盐区,成为盐区著名富商,后在清河县油坊镇开设益庆和盐店。”

益庆和盐店占地近十亩,仓库二十余间,雇有掌柜、采办、押运、卸货、库管以及分店掌柜等五十余人,另有盐巡约二十人。在众人经营下,这里日销盐量超三万斤。益庆和盐店长期作为清河县首屈一指的大商号,得益于中国古代盐业专营制度。这项制度与清河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安史之乱”中,清河人设计了盐业专营制度

益庆和盐店背后反映的是中国历史悠久的盐业专营制度。在这项经济制度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个清河人在关键时刻提出了关键的制度设计思路。

这个关键时刻发生在唐朝“安史之乱”初期;这个人叫李萼,当时居于河北道贝州清河县(今邢台清河)。

唐玄宗天宝十五载(756年),安史之乱叛军以极快的速度侵掠河北。唐玄宗听闻后,叹曰:“河北二十四郡,岂无一忠臣乎!”这时,平原太守颜真卿派人前往长安汇报“河朔尽陷,独平原城守具备”的形势。然而,平原孤城,要想坚守,军饷是最重要的。

就在颜真卿面对叛军欲有一番作为时,二十多岁的清河人李萼来到平原请求救兵并谋划方略。李萼告诉颜真卿:“今清河,实公之西邻也,仆幸寓家,得其虚实,知可为长者用。今计其蓄积,足以三平原之富,士卒可以二平原之强。”又建议颜真卿,“先伐魏郡(治今河北大名)。”得到“天下北库”的清河支持后,颜真卿组织力量进攻魏郡,“贼大败,斩首万余级”,获得“安史之乱”后朝廷在河北方面最大一次胜利。

李靖介绍:“魏郡大捷后,河北诸郡纷纷归降,颜真卿面临更严重的缺钱缺饷问题。这时候李萼向他建议,‘收景城盐,使诸郡相输’的主张,即在实控郡县内施行食盐‘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政策。”

颜真卿采纳了李萼的建议。官府设盐官,出钱向盐户统购景城(今河北沧州)盐,加入盐税卖给商人,通过隋唐大运河及华北河流水网在辖区销售。所获利润,补充军政用度。

这一主张,挽救了大唐危急形势。李萼提出建议的同一年,在北海郡(今山东潍坊)任录事参军的第五琦为解决官军军需供应,参照了李萼收购“景城盐”的方法。

李靖表示:“从现存史料和相关文献记述来看,第五琦后来在向唐肃宗奏对时正是借鉴了时任平原太守颜真卿与清河人李萼议论的‘以钱收景城郡盐,沿河置场,令诸郡略定一价,节级相输,军用遂赡’的成功经验。此后第五琦在江淮地区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影响后世千年以盐业国家专营为核心的‘榷盐法’。”

益庆和盐店带动清河发展

盐业兴,百业兴。益庆和盐店在清河发展史上影响很大。根据史料记载,清朝时,益庆和盐店作为“龙头商号”,对油坊码头及其周边区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李靖表示:“油坊码头位于运河西岸,而附近的临清、武城码头位于运河东岸,这是其地缘优势。清河这里有‘北方小上海’的说法,描绘的是这里当年商业繁荣的景象,这很大程度得益于益庆和盐店的兴盛。当时围绕油坊码头有木材、煤炭,及多种生产生活物资经销贸易,还有大量商人客流往来。油坊码头成为运河西岸社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

自郭守敬将隋唐大运河“裁弯取直”改建成今天的“京杭大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已在清河县东界流淌了700多年。700多年来,运河水带来了清河的繁荣,带来了百姓的富足,也深刻改变了这一方乡土的风土人情。

冬日时分,站在益庆和盐店门前运河堤岸上,触摸着码头古砖,看着运河水静静流淌,听着不远处集市上喧嚣的叫卖声,无论历史如何回响,总绕不开“民生”二字。

(感谢清河县委宣传部、清河县地方志办公室、清河县文广旅局对本次采访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