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白瓷鼻祖”复窑,“大唐瓷都”重塑

日期:01-21
字号:
版面:T10 邢窑白瓷2       上一篇    下一篇

唐代白釉带托塔形盖罐。(受访者提供)

在临城县邢窑博物馆,张志忠为学生们介绍邢瓷藏品。(董晓峰摄)

内丘县邢窑文献馆展示的“太行千里”茶具。(刘继东摄)

复烧之路

尽管到了冬季,临城县邢窑博物馆依然吸引了不少学生前来学习、参观。“很多工艺美术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对邢窑满是热忱,看到他们想起了曾经的自己。”张志忠说,邢窑遗址发现之后,邢瓷研制人员立即投入复烧工作,时年17岁的他也参与其中。

1983年9月,当时的河北省轻工业厅牵头,在临城县成立河北省邢窑研究组,来自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化工学院、唐山市陶瓷研究所、邢台市陶瓷厂以及原临城县邢瓷研制小组的技术人员参与了邢窑恢复研究工作。

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经过4年多的研究实验,他们成功烧制出18种邢窑典型器物仿制品,撰写了《邢窑工艺技术研究》《邢窑造型装饰研究》等4篇报告,绘制了《邢窑造型装饰图集》《古代陶瓷造型装饰图集》及《邢窑造型装饰编年表》。

为找到更多邢白瓷器型的参照物,邢窑研究组成员开启多地寻访之旅,却一无所获。“在其他的地方找不到,到有着‘十三朝古都’之称的陕西西安会不会有收获?”张志忠与同事最终在西安见到了大量邢窑文物。由于当地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不许触摸、拍照等。他们边看边画,需要测量的时候,就用手一拃一拃在瓷器周围隔空比量,用尺子精准测量比划长度,勾勒邢瓷的轮廓。

如同古代“取经人”,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将邢瓷器型信息带回临城,但这仅仅是复烧之路的开端。邢窑细白瓷烧制温度需跨越1300摄氏度的门槛才能达标,可小组在仿照唐代工艺进行实验时,温度升至1280摄氏度后,就很难再提高。最终通过在原配方中巧妙增加熔剂和延长烧制时间,解决了关键的20摄氏度之差。

经过不断探索,反复研烧,1987年,张志忠和同事们终于烧出了品质足以与唐代邢窑细白瓷相媲美的瓷器,邢白瓷在现代匠人手中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芒。

和张志忠一样,在邢台有很多常年致力于邢白瓷技艺研究的匠人,内丘的刘付生也是其中一位。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直有收藏邢白瓷爱好的刘付生逐渐将精力放在传统工艺恢复上。

“刚开始烧制时,经常出现偏烧现象,中间温度高,四周温度低,一窑装四五十件,但成品率很低,每窑能有10件就不错。”刘付生说,他不记得自己试烧了多少次,扔了多少个残次品,最终通过调整窑炉排风口的分布解决了这一关键问题。

2007年5月,刘付生成立内丘县邢窑陶瓷厂,于2012年4月把公司更名为内丘县邢定瓷业有限公司。经过反复试烧,刘付生熟练掌握了邢白瓷的烧制技巧,用现代材料和工艺烧造出仿古邢窑白瓷。

如今,随着科技的进步,烧制邢白瓷已是触手可及的现实,邢窑陶瓷烧制技艺也早已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然而,目前邢窑的“最好产品”、最薄地方不到1毫米的透影白瓷却仍难复原。

2023年,河北农业大学与张志忠工作室合作开展河北省古代白瓷艺术特色及应用价值课题研究。其中,就有一项课题是重新烧制邢窑透影白瓷。不少人期待,“透影白瓷”能尽早复烧成功。

邢窑复兴

“邢白瓷是最古老的白瓷,也是最年轻的白瓷。”内丘县委书记管志民说,从内丘邢窑遗址在2012年成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到现在才十多年时间;2017年,内丘县邢窑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展示考古发掘出土的窑炉等遗迹,邢窑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期。

揉泥、拉坯、修坯、刻花……在内丘县弘传邢瓷陶瓷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按照白瓷烧制流程,借助现代化的设备有条不紊地制作着精美的瓷器。该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说,邢白瓷整套做下来需要72道工序,非常考验技术,例如刻花,手要特别稳才行。近些年,公司创新推出了系列邢白瓷产品,一些产品还出口到俄罗斯、日本、西班牙等国家。

近三年来,内丘县从仅有的4个家庭作坊式小企业发展成以邢瓷白瓷业、弘传瓷业、邢定瓷业等为代表的十余家邢白瓷企业,年产邢白瓷产品从1万件套增至4万余件套,销售收入年均增长50%以上。

同时,邢台市还高度重视传统技艺的薪火相传。记者了解到,邢台学院2016年开始招收工艺美术专业陶瓷设计方向的学生,目前已培养了100多名毕业生,一些学生毕业后从事邢窑白瓷制作或文化传播;内丘县职教中心开设了绘画(邢白瓷方向)专业课程,每年招生30人至50人,培养了一批陶瓷技术人才。

作为邢台学院首届陶瓷专业毕业生,吴晓楷经过4年的陶瓷专业学习,对邢窑传统技艺产生了浓厚兴趣,毕业后他成为张志忠的嫡传弟子、市级非遗传承人。吴晓楷不仅继承了传统烧制技艺,还结合现代审美,采用3D建模来设计器型,创新设计出多款新颖的邢白瓷产品。

邢台学院2018级的学生孟鑫杨毕业后和同学开办了一间邢白瓷研发创新工作室,他们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瞄准市场需求,无论手绘茶具、餐具,还是文创摆件、国潮首饰,每个品类都可以提供定制服务。新一代匠人的持续加入让人们看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如今,邢台市已培育了“圣唐白瓷”“邢盈”“邢匠”“翰林白”“邢窑白”等一批邢瓷品牌。邢白瓷从传统的白釉罐、翰林罐等10余种仿古器型,快速发展到养生壶、养生杯等100余种康养产品和现代文创产品,颇受市场青睐。其中,中医陶瓷刮痧器、中医陶瓷拔罐器还荣获2021年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金奖,“圣唐白瓷”入选2024年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商业行业委员会“中国好礼”推荐名录。

不久前,在雄安新区举办的河北省名优产品展上,邢窑白瓷制作品“龙首四方壶·一壶四杯”一经亮相,就因其润、洁、素、雅引来众人赞誉。这是由一个茶壶与四个茶杯组成的茶具套组,茶壶形体方正,圆盖压身,龙首居圆盖正中,龙尾轻绕化作壶把。由上俯视,龙似乎从盖中破浪而出,神韵灵动。

该作品由邢窑文献馆设计,邢窑白内丘县艺术陶瓷有限公司生产。“龙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抬,龙尾摆,盘踞四方之上,取镇守四方、保国泰民安之意。”该公司董事长杨松岩介绍,这是用现代工艺和科技,经1350摄氏度高温烧制而成,胎体通透,温润如玉。

在产品种类不断丰富的同时,邢白瓷也在与音乐“牵手”实现跨界。唐代《乐府杂录》中,曾有“用越瓯、邢瓯十二,旋加减水,以箸击之,其音妙于方响”的记载。邢台学院的教师们通过研究瓷瓯、瓷编管、瓷编磬等瓷乐器,组织了红蓼花瓷乐团。乐团2017年9月公开亮相以来,创作了不少原创曲目。

记者了解到,目前邢白瓷年产值几千万元,虽然与白瓷产业发达地区存在差距,但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当前,邢台市正着力打造“邢白瓷”区域公共品牌,培树邢白瓷城市形象,持续推动邢白瓷与邢台百泉文化、古城文化、扁鹊中医药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及非物质文化深度融合。同时,通过加强与国内陶瓷规模产区合作生产、扶持壮大本地企业提供高端定制服务、搭建电商平台等举措,提高产品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邢窑的知名度、美誉度,重塑“大唐瓷都”称号。

历经千年时光,邢窑复兴,正逐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