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外翰”马岭关
马岭关是明代内长城马岭关防御体系的总关口。据明代《西关志》《四镇三关志》等文献记载,马岭关下有二十四道隘口,以马岭关为总,隶属于真保镇,位于北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地方。
因此,我们这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记者一线调查行自然要从马岭关开始。
在策划此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记者一线调查行系列报道之前,本报记者询问了本地文史专家、部分同事和市民,发现“邢台明长城”在本地仍属小众概念。
根据询问情况得知,长城所在区县文史专家对辖区明长城均有了解,不过程度不一;新闻从业者只有部分文旅专线的同志清楚知道;市民中仅有户外登山爱好者对此有所耳闻,但了解不深,更多市民并不熟悉邢台明长城情况,甚至不知道邢台有明长城。
总之,邢台明长城在本地还没有“出圈”。
事实上,邢台不仅有明长城,而且体系完备、规模可观、位置重要、文化深厚。长城文化是邢台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长城邢台段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邢台文史专家赵福寿介绍:“《西关志》是流传至今最早的记述长城重要关塞的方志书之一。这里面提到邢台明长城自北向南分布于内丘县、信都区、沙河市西部太行山分水岭晋冀两省交界附近。明朝修建的内长城向南延伸至邢台就到头了,明长城邢台段是明朝内长城体系位置最靠南的段落。”
也就是说,邢台这段明长城是明代万里长城中最抵近中原腹地的段落。
发现“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
登临马岭关,我们对此前发现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进行了勘查记录。
2014年,邢台日报社记者在采访马岭关山脚下的明水掌村期间,意外发现散落在马岭关关城内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残碑。后又有新闻媒体报道该残碑,根据当时在场的长城保护专家张保田描述:“中国历代长城体量浩大,然而以长篇记事碑全面阐述长城修筑起因、过程、规制等却罕见。”
时隔多年,记者再次勘查记录这块明代古碑,确认古碑保护情况。马岭关长城保护员岳书臣说:“地方文保单位对石碑刻写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进行了拓片记录,要求我们对碑体就地保护并开展巡查。”
通过查证史料,记者发现古碑上刻写的《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记》与明代《西关志》所记录的文字内容完全对应。碑文由时任顺德知府王朝贤撰写,提到“嘉靖辛丑(二十年,1541年),狄人入寇,陵轹山右……”根据史料记载,马岭关是嘉靖二十一年建造,而此篇碑记写于嘉靖二十二年,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因而这块“邢州西山关隘建修碑”对明长城邢台段而言具有重要文物价值和史料价值。
在马岭关西门外古石桥上,赫然矗立着数座清康熙年间至民国时期的记事碑。信都区文保所所长华朋会介绍:“这批石碑是2022年经河北省文物局批准,在开展马岭关石桥整修工程时,从石桥构建中替换出来的。我们对碑文逐一记录,并对碑体就地保护。长城保护是一项科学细致的工作。2023年,我们还对马岭关长城墙体进行了保护修缮,今年对附属设施卫所建筑进行修缮的申请已经得到省文物局立项。”
马岭关是邢台山川的精神图腾
马岭关作为明长城邢台段总管关隘是有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双重原因的。
马岭关坐落在晋冀两省界山一处颇具地理标志的隘口上。其北侧高山是邢台最高峰、海拔1822米的十字各梁;其东侧山脚下有一眼传世名泉“桑洼泉”,系邢台境内最长河流大沙河的源头。马岭关就位于邢台最高峰和最长河之间,可谓是邢台山川的精神图腾。
古人在马岭关东西关门上分别写有匾额:马岭重关、邢州外翰。这里在明代建置马岭关之前就已经是晋冀交通要道。金代诗人元好问途经马岭关时写下:石门木落风飕飕,仆夫衣单望南州。明朝建关后,李攀龙、王世贞、归有光……大量文人墨客更为马岭关注入沧桑文气。
历代围绕马岭关进行的战争史不绝书。邢台文史专家刘顺超介绍:“马岭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明代以前应该就筑有关隘。秦汉之际,韩信伐赵代,沿太行山西麓北进,曾驻军马岭关指挥汉军作战,附近还留有韩信寨。晚唐梁晋争霸时期,李克用与朱温之间就马岭关也进行过争夺战。”
马岭关还是一座红色关隘。1937年冬,八路军一二九师先遣支队、冀西民训处和冀西游击队同时从山西和顺、昔阳出发,东下太行,挺进马岭关驿路所通的邢台山区宋家庄。马岭关在抗战时期成为八路军往来晋冀两省的重要通道。这条关隘有力地支援了冀南地区敌后抗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