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漫说春联

日期:01-21
字号:
版面:08 听泉       上一篇    下一篇

何卫东摄

扫码收藏

每年腊月二十五前后,我家附近的冶金南路年货一条街就开张了。有幸浏览了专卖年画、对联、红灯笼、花灯、剪纸等各种吉祥物的年货市场,在琳琅满目的饰品中,我忽然对春联有了兴趣。

现写现卖的墨香文化吸引着人们驻足观赏

记得去年的腊月二十九,我漫步在年货市场,偶见一个摆桌子写对联的摊位。顺着墨香走去,见有位满头白发、年逾古稀的老先生在兴致勃勃地挥毫泼墨,笔墨纸砚一应俱全整齐地摆在案桌,地上摆放着几副墨迹未干的对联,不由驻足赏之。

当天是大寒节气,寒气逼人、冻手冻脚,但老先生不畏严寒,握笔稳重,运笔潇洒。笔酣墨饱,字迹遒劲有力,端庄舒朗,布局匀称雅观。那一手漂亮的楷书蕴含着明显的欧体风格,体现了老先生对书法艺术的钟爱和深厚的功底。他所书写的每一副对联,无论从字词对仗的严谨、平仄声律的和谐,还是文字内容的讲究、联语提炼的精当,读来喜庆祥和接地气,体现了浓浓的民间传统味道。

纵观老先生手下的每一副对联,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其中有一副对联最是吸引我,上联是“身无病心无忧门无债主”,下联是“囊有钱仓有米腹有诗书”,横批“好好活着”。这种贴近生活的联语,很受求联者的喜爱。其次,还有人拿着事先拟好的词边念边写,有含有家庭特色的文字,有祈福敬祖的春条,如:供奉祖先、天地、仓官的神位,以及“出门见喜”“衣服满柜”“人口平安”“一路顺风”的随帖,都表达了人们辟邪除灾、迎新纳福的美好心愿,不论是书写的形式还是内容,都涵盖了民俗文化,增添了浓浓的年味儿。和街上挂摆的大批电脑新技术彩印的春联相比,虽然在光鲜亮丽、鲜艳夺目上似有逊色,但手写的春联却继承了祖先梅红纸、香墨汁、中楷羊毫、四体字的悠久书法文化。尤其据传我国流传最早的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就诞生在我们邢台祖先——蜀后主孟昶之手。此情此景,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春联中的新春文化及背后故事让人瞩目

大年初一,微信的祝福声此起彼伏,而朋友杨先生则晒出了一副自家门上的对联儿,使我眼前一亮。这副对联儿是用金文写的,独特的文字形式,乍一看不太懂,毕竟是远古的字体,但仔细看来,却越品越有味道,活像山水画呈现在眼前,耐人寻味。

这副春联的背后,藏着一段有趣的故事。杨先生是军人出身,注重家风家教,每年春节都要

搞一次家庭文体活动。今年,杨先生家里喜事多多,老两口养老金连涨20年、孙子考上理想大学、孙女又是新婚之喜,祖孙三代十几口人都回来过团圆年。杨先生兴奋之余,策划了一项家庭征集春联的有奖比赛活动。要求每个子女各写一副对联,然后在家庭群里投票,得票最多的,获得贴在正门庆新春的资格。获奖对联由爱好书法的大儿子亲自书写,而大儿子喜欢又擅长金文大篆,所以就用古朴遒劲、烂漫多变的篆体完成了这副春联。上联“气清风惠太极开天地”,下联“亲睦室和至理照古今”,横批“天人合一”。这副对联儿贴在门上,别具一格,很有特色。可以当一幅山水画欣赏。是书法艺术与新年祝福的完美结合,为杨先生家庭的新春文化,增加了一道靓丽风景。

书香门第墨香传承记载五十年家文化情结

出身书香门第的仁先生对于手写对联更是情有独钟。耄耋之年的仁老传承了祖辈三代手写春联的习俗,50多年来,年年都是精心酝酿、仔细推敲、自编自写春联,而且讲究工整、对偶、精巧、韵律的文字格式。不仅要具有时代文化气息,还要涵盖家庭特色,每年都要给长辈写、儿孙写、邻居写。比如,写给老人的对联,上联“吉语遥传富贵寿”,下联“遐龄迭晋耄耋期”,横批“天地长春”;写给晚辈的对联,上联“旗展五星光日月”,下联“花开四季丽山川”,横批“踔厉奋发”;贴在大院门口的对联,上联“甲第连云瞻桂栋”,下联“辰砂和露画桃符”,横批“共绘宏图”,将龙年的干支缀于联首,颇有典故意蕴。那一副副对联一笔一画都蕴含着书写者的情感和对新年的美好祝福。

蛇年春节将至,又到贴春联的时候了,此时此刻,我脑海里涌现出北宋王安石的有名诗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常想,印刷春联色彩艳丽且便宜便捷,吸引了众多人的青睐,手写春联却越来越少,离我们渐行渐远。不管是手写还是印刷体的春联,都能体现中国百姓过年的风俗习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然而我还是觉得书写的春联更有温度,更能传承传统文化的韵味和体现书法艺术的魅力。

我在春联里领略着诗情画意,品味着墨香文化的古朴气息,看到了太行泉城美丽邢台迎春接福的热闹景象,看到了市民们对春天的喜爱、对新年到来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