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漆身吞炭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12 典故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释义】

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比喻不惜代价酬报知己或雪耻复仇。

【出处】

《战国策·赵策一》:“赵襄子杀智伯,智伯之客豫让谋刺赵襄子,为所识。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其妻不识,曰:‘状貌不似吾夫,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为哑,变其音。伺机刺杀赵襄子,后事败而死。”

《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

【典故】

成语“漆身吞炭”和邢台古桥豫让桥有关,说的是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豫让的故事。

春秋末期,晋国被智、赵、韩、魏、范、中行六家把持。

晋国人豫让先在范氏、中行氏手下办事,但不被重用。范氏、中行氏被其他四家攻灭后,豫让投到智伯门下。智伯对他十分赏识,以国士待之。

公元前453年,智伯联合韩、魏伐赵,反被赵、韩、魏三家联手灭掉。智伯被赵襄子杀死后,豫让决心为智伯复仇。《战国策·赵策一》记载:晋毕阳之孙豫让,始事范中行氏而不说,去而就智伯,智伯宠之。及三晋分智氏,赵襄子最怨智伯,而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智氏之仇矣。”意思是,智伯死后,豫让逃到了山里,他当初效忠于智伯,是因为只有智伯愿意重用他,他愿意用自己的忠诚回报智伯,于是就有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感慨,他下定决心,无论如何也一定要替智伯报仇!

豫让先躲在赵襄子宫中厕所准备伺机行刺,但没成功。

为了再次行刺时不让赵襄子认出自己,豫让刮花自己的脸,剔去胡须和眉毛,又在身上涂上生漆,改变外貌。他扮作乞丐,迎面碰上妻子。妻子看外表没有认出豫让,但一听豫让说话,诧异道:“和我丈夫的声音真像!”

于是,豫让生生吞下烧炭,把嗓音变得沙哑,连妻子也听不出来了。不久,豫让打听到赵襄子出行路径,提前埋伏在他要经过的一座桥下,预备再次行刺赵襄子。赵襄子将要过桥时,马突然受惊了,怎么也不肯过桥。赵襄子说:“这一定是有人想行刺我。”

侍卫紧急行动起来,在桥下抓住了豫让。赵襄子认出这个刺客就是豫让,他很感叹:“豫子啊,您为智伯复仇,天下都知道了你的侠义美名,我也很佩服你,之前已经饶过你一次,这一次我不可能再放过你了!”

豫让临死之前提出一个要求,拿剑在赵襄子的衣服上砍了一顿,说:“主公,豫让也算为您报仇了!”做完这件事情,豫让就拔剑自刎了。

人们为了纪念豫让,就把他行刺埋伏的这座桥叫作豫让桥。

邢台目前尚有豫让桥遗址。

在邢台市襄都区翟村西南角,东围城路上,地势低洼,泉水潺潺,在芦苇和垂柳的深处,有一座石板桥,名叫豫让桥。据传这里是战国时期义士豫让刺赵襄子的地方。

南宋潘自牧著《纪纂渊海》卷二十一记载:“豫让桥在府(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北,豫让刺赵襄子伏此桥下。”这是目前我国史籍中关于豫让桥地址最早的记录,成书于宋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

明《顺德府志》记载,据明万历年间《顺德府志》记载:“豫让桥在城北5里。”《邢台县志》详细记载了豫让的事迹。万历十八年,邢台县知事朱诰修建了豫让祠,把豫让作为乡贤,四时祭祀,文人墨客经常吟诵豫让的故事。豫让桥也就成为邢台的名胜而闻名四方。

历经千百年风雨,当年的豫让桥已不复存在。“豫让桥”在抗日战争期间遭破坏;桥边记载豫让事迹的石碑,也在重修京广公路时做了桥洞基石。

历史上的豫让桥由砂石砌筑,桥上勾栏围护,桥西有观音庙,供奉着豫让塑像,门外南侧墙上,嵌着清同治六年里人刘午阳所书“古豫让桥”石刻,旁刻清康熙年间知县殷峄所作《豫让桥》诗一首:“卧波虹影欲惊鸥,此地曾闻手戡仇。山雨往来时涨涸,岸花开落自春秋。智(知)家鼎已三分裂,志士恩凭一剑酬。返照石栏如有字,二尽臣子莫经由。”而唐代人胡曾,也写过一首同名绝句:“豫让酬恩岁已深,高名不朽到如今。年年桥上行人过,谁解当年国士心。”清代诗人陈维崧路经邢州时写了一首《南乡子》道:“秋色冷并刀,一派酸风卷怒涛。并马三河年少客,粗豪,皂栎林中醉射雕。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消。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

豫让大义凛然,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成为“赵燕慷慨悲歌之士”的代表人物。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