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1
星期六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二十四节气——大寒如何养生

日期:01-20
字号:
版面:11 康养       上一篇    下一篇

二十四节气养生:大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云:“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被认为是“寒气逆极”之时,大寒过后即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也是冬天结束、春季到来的转折点。

那么对于冬季之大寒节气该如何养生呢?大寒节气自然界阳气深藏而阴寒最盛,养生应注意祛寒保暖,潜藏阳气,以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

起居有常

早睡晚起。早睡可以养阴气,晚起可以养阳气。注意保暖。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外出时适当增添衣物,保暖防寒,尤其注意头颈、腰、膝、踝部位的保暖。

室内温度保持适宜。室温太低易伤人体阳气,室温过高则易致疲劳,还易引发外感和其他疾病。另外,适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洁净。

情志顺畅

冬三月是生机潜伏、万物蛰藏的时令。在此期间,应注意精神内守,使心神安静自如,含而不露,秘而不宣,不宜大喜大悲,大开大合。凡事不宜过度操劳,避免急躁发怒,尽量排除外界不良的干扰刺激。

多参加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例如练习书法,欣赏美妙舒缓的音乐、优雅的舞蹈,或捧读好书等,使情志恬淡舒畅愉悦。

饮食有节

大寒与立春相交接,所以在饮食上与小寒应略有不同,大寒要遵循养阴温阳的原则。大寒为阴邪最盛之时,天气干燥,饮食以温补滋阴为主要原则。

宜食温

中医有“寒者温之”的原则,认为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等,有助于体内阳气升发,可提高人体的耐寒能力。

大寒饮食依旧以温食为主,可以吃些红色蔬果和辛温食物,如红辣椒、红枣、胡萝卜等,使人体的热能增加,增强抵抗力。

宜吃苦

冬天严寒,不少人三天两头就去吃火锅或者肥厚油腻的食物,再加上冬季多风干燥,人很容易上火,所以饮食还要吃点儿苦泻泻火,比如苦菊、苦瓜、芹菜、生菜等。

宜养肾

肾应冬,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肾”是养生的基本认识,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黑色食物是冬季养肾的首选食物。

此外,核桃、桂圆、栗子等坚果类食品也可适当多吃。

防腰寒

双手搓腰有助于疏通带脉、强壮腰脊和固精益肾。腰部为“带脉”(环绕腰部的经脉)所行之所,特别是脊椎两旁的后腰是肾脏所在位置。肾喜温恶寒,常按摩能温煦肾阳、畅达气血。

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片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椎骨(长强穴)。每次做50—100遍,每天早晚各做一次。

防颈寒

冬天是颈椎病高发的季节。颈部是人体的“要塞”,不但充满血管,还有很多重要的穴位,比如大椎穴、风池穴,以及延伸到肩部的肩井穴。

穿立领装,戴围巾,给脖子保暖,避免头颈部血管因受寒而收缩,对预防高血压病、心血管病、失眠等都有一定的好处。

防脚寒

足浴跟热水洗脚不一样。足浴要注意三点。第一:水温最好40℃左右,避免烫伤,水淹没踝关节处;

第二:每次浸泡20~30分钟,泡后皮肤呈微红色为好;

第三:泡足后擦干用手按摩足趾和脚掌心2~3分钟。最后要注意的是,泡完脚后最好在半小时内就寝。

足浴不宜在饭后立即进行,糖尿病人浸泡水温不宜太高。足浴过程中如出现神志模糊、面色苍白、出冷汗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并及时就诊。

大寒过后,强调温补肾阳,所以要防寒保暖补肾气。中医认为“肾”为“命门”,过去多认为肾虚出现在中年以后,但随着生活节奏的改变,很多年轻人也进入到肾虚的队伍里。冬天重在养肾,可以通过按压太溪穴、肾俞穴、命门穴、涌泉穴、关元穴这5个穴位补肾气。

1.太溪穴

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每次按摩5分钟,也可进行艾灸,本穴为肾经原穴,能补益肾气,治疗肾虚诸症。

2.肾俞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可用双手中指按于两侧肾俞穴,用力按揉20-30次;或握空拳揉擦20-30次,至局部有热感为佳。能补益肾气,强壮腰肾,对腰痛有良好疗效。

3.命门穴

位于腰部,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宜采用温和缓慢的手法,用手掌心摩擦该穴,以感觉发热为度。经常按摩命门穴可强肾固本,强腰膝固肾气,治疗腰骶疼痛,调理月经病。

4.涌泉穴

位于足底部,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轻轻按揉,每天揉20-30次为宜,也可进行艾灸,敷贴等。经常按摩此穴位,可激发肾经的经气,疏通肾经的经络,改善末梢循环,具有安神助眠的功效。

5.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将四指并拢,横着放在脐下,小指的下缘就是关元穴。按摩此养生穴位时,首先以关元为圆心,左或右手掌朝逆时针及顺时针方向按摩3~5分钟。然后,随呼吸按压关元穴3分钟,具有补肾壮阳、补虚益损的作用。

(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