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内丘县魏家屯村魏进军的家里,66岁的他正手握蘸满黑墨汁的刷子,在一张木刻版画上细心均匀地敷墨。他的动作沉稳而熟练,仿佛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随着他将一张宣纸精准地对准铺在版画之上,运用平头木抹子轻巧地在纸上推拉,不过片刻,一张神码的第一层——黑色部分便成功印制而出。2006年,内丘神码入选首批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魏进军被批准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丘神码代表性传承人。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乔段段 陈光 通讯员 刘继东 文/图
工序繁复,考验匠人技艺与耐心
内丘神码俗称“神灵码”,又称内丘纸码,是民间艺人通过手工刻制印刷的一种木版年画,是远古先民自然崇拜的遗存。它萌芽于秦汉时期,成型于宋元,兴盛于明清。其流行于内丘县及周边,以其独特性和原始性被誉为“中国木刻版画的活化石”。
神码从形式上分为小、中、大三种规格,内容涵盖了自然神、生活神、儒释道神等多个方面,共计上百个种类。其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包括过样、手工刻板、手工印刷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匠人极高的技艺和耐心。
魏进军,内丘神码第十四代传承人,腊月时节最为忙碌。在他的家中,院里支着一张木质桌子。“为了方便操作,我特意在这张木质桌子的中央开了一个方形洞,每当完成一张神码的印制,我就直接将它放在洞下晾干,这样既节省空间,又能避免未干的墨迹被蹭到。”魏进军边操作边向记者解释着这张特制桌子的巧妙设计。
神码作品往往以黑、红、绿及黄色这四种色彩为主要构成。“最初的黑色最为轻松上色,只需确保纸张摆放端正即可。但从第二个颜色开始,便需细致地将纸张与版画精确对齐,这一过程颇为棘手,即便是印刷了八九张,也可能因细微偏差或色彩未完全吻合而前功尽弃。”魏进军介绍道,手工印刷极大地挑战着制作者的耐心,对其观察力与空间感知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精雕细琢,每天刻板10小时
魏进军对神码的热爱和执着源于他年轻时的一段经历。1977年,年仅18岁的他跟随义父开始学习刻板印刷。在义父的悉心教导下,他迅速掌握了刻板印刷的精髓,加之他在绘画方面的天赋异禀,无论是绘制神码画稿还是进行刻板作业,都显得得心应手。数十年来,他每天投入10个小时的精力在刻板之上,完成一幅版画往往需要近1个月的时间。若稍有差池,便需从头再来。在刻板生涯中,他废弃的刻板已逾千块,长时间的刻刀操作,使得他的左手布满了厚茧与伤痕。
魏进军偏爱在夜深人静之时进行刻板工作。他神情专注,将刻板稳稳地置于案上,左手小臂紧紧固定,右手则灵活地操持刻刀。刀起刀落之间,痕迹即刻显现。
一张完整的神码,往往由数十个精细的点、线、折、圆以及文字构成。直线的刻印是基础中的基础,传统的四刀刻板直线法虽为成例,但魏进军凭借自己的实践经验,将其改良为八刀刻板,使得线条更加流畅自然,圆润无碍。
魏进军刻过上百种神码,有老一辈传下来的,也有他自己独创的。他就像默默无闻的雨水,滋养着神码艺术这片肥沃的土地。
守护神码,拒绝高价诱惑
“神码技艺,主要是家族传承,口口相授,代代相传。”据魏进军介绍,“神码”自明洪武年间魏氏后人魏时隆开始有记载。然而,历经战火,一部分古版被毁。经专家考证,幸存下来的古版“神码”最早的是清道光年间制作的。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内丘神码这一古老技艺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保护。这让魏进军感到十分欣喜。他深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文化的传承。于是,他用整整一年时间刻制了一套较为详尽和齐全的神码全 图,为内丘神码的传承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魏进军回忆说,有一年,一位商人联系到他,想要购买版画,出价高达10万元。面对这笔巨款,魏进军想都没想就坚决地拒绝了。“做了几十年的神码,它们早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是我的生命。”
坚守非遗,传承神码技艺
魏进军意识到,要想让内丘神码这一古老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必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它。于是,他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播和教育工作。魏进军积极参与我市多所中小学校开展的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他定期到学校授课,让学生们亲手体验刻板、印刷的过程,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魏进军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内丘神码这一非遗项目。内丘县也成立了“内丘神码”编纂委员会,对神码进行抢救性记录整理。目前,已收购清代及民国古版200余块(面),收集神码古画像80多个种类、400种版本。这些珍贵的资料为内丘神码的研究和传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魏进军的儿子和孙子也都学会了这门技艺。他们从小就在父辈的熏陶下接触神码艺术,逐渐爱上了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技艺。如今,他们已经成为魏进军传承神码技艺的重要帮手。每当魏进军忙碌于刻板、印刷时,他们总会在一旁认真学习、帮忙打下手。
魏进军深知,传承非遗文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他表示,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他就会一直坚守下去。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内丘神码这一非遗项目,让这门古老而独特的技艺得以薪火相传、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