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指汉朝人冯唐身历三朝,到汉武帝时,举为贤良,但年事已高不能为官。多表示生不逢时或年寿老迈。同“冯唐白首”。
【出处】
《汉纪·文帝纪下》:“以孝文之明也,本朝之治,百寮之贤,而贾谊见逐,张释之十年不见省用,冯唐白首,屈于郎署,岂不惜哉!”
【典故】
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里有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作为一个成语,冯唐易老,广为人知。
成语“冯唐易老”(同“冯唐白首”)与西汉时期赵国中丘(今邢台市内丘县)人冯唐有关。
冯唐,汉文帝时人,内丘人。冯唐是历史上闻名的贤臣,司马迁在《史记》为其立传。这是内丘籍彪炳史册的人物,是内丘人的自豪。
邢台市内丘县至今还有一座叫冯唐的村子。村中有冯唐墓。县城西北有大冯(今分南大冯和北大冯村)、三中冯(今分南中冯、北中冯和中冯洞三个自然村)等村,据说是冯氏祖居,都和冯唐有关。
冯唐饱读诗书,一生历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三朝。冯唐以孝行著称,被举荐做了中郎署长,侍奉汉文帝。郎官是汉代的初级官吏,职责是担任皇宫侍卫,干这活的一般都是年轻人,但冯唐作郎官时年纪已经不小了。
一次汉文帝乘车经过冯唐任职的官署,问冯唐:老人家怎么还在做郎官?家在哪里?冯唐说是代郡人。汉文帝曾经做过代王,就说:“我在代郡时,我的尚食监高祛多次和我谈到赵将李齐的才能,讲述了他在巨鹿城下作战的情形。现在我每次吃饭时,心里总会想起巨鹿之战时的李齐。老人家知道这个人吗?”
冯唐回答说:“他尚且比不上廉颇、李牧的指挥才能。我的祖父在赵国时,担任过统率士兵的职务,和李牧有很好的交情。我父亲从前做过代相,和赵将李齐也过从甚密,所以能知道他们的为人。”
汉文帝大发感慨,说:“朕要有廉颇和李牧这样的人做将领就好了。”冯唐说:“陛下就是有了廉颇和李牧也不会任用他们。”
汉文帝特别生气,拂袖而去。过了不久,汉文帝又回来,说:“你就是批评朕也应该在私下里说,怎么大庭广众不给面子呢?”冯唐说:“我是个粗陋的人,不懂得忌讳回避。我认为陛下对士兵太差了,奖赏太轻,惩罚太重。云中郡守魏尚请战功的时候只多报了六个脑袋,陛下就把他免了职,投进监狱。这样看来,陛下即使得到廉颇、李牧,也是不能重用的。”汉文帝恍然大悟,当天就让冯唐拿着皇帝的节符,出使前去赦免魏尚,重新让他担任云中郡郡守,并任命冯唐作车骑都尉,掌管中尉和各郡国的车战之士。
汉景帝即位后,由于冯唐性格耿直,不久又被罢官。汉景帝去世后,汉武帝即位,匈奴又来侵犯边疆,汉武帝又广征贤良,有人推举冯唐,可是冯唐已经九十多岁了,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再也不能出来任职。汉文帝去世后,汉景帝时期,冯唐还做过楚国的国相,不久又被免职,原因不明,估计是年龄太大了。汉武帝时期,冯唐都90多岁,还被人推荐为贤良之士,但因为他年龄太大,不能再做官了,汉武帝就让冯唐的儿子做了郎官。
冯唐死后归葬故里,其墓在冯唐村大觉寺之左,古塔之下,高13米、长宽各50米,蔚为壮观。该墓土上原有冯唐祠一座。明、清《内丘县志》载:“都尉祠,在冯唐村,塑像奇古。”明内丘知县郑伯具在县城南关外修建忠孝祠(一则纪念郭巨之孝,二则纪念冯唐之忠),他在《建忠孝祠记》中说:“邑西有冯都尉墓,墓上有冯都尉祠,傍曰大冯村、中冯村,皆公云之余裔列居也……夫冯公为汉室忠臣……皆中丘之杰矣。”其后冯东仕广平郡太守,冯禹任内丘县令。故里乡亲为表示对冯唐怀念,将其村名改为冯唐村,一直沿用至今。今内丘冯村、大丰(冯)中丰(冯)等村名也因纪念冯唐而得名。
冯唐遗址位于内丘县西南约8公里的冯唐村北约400米的小马河南岸台地上,土质沙性,地势平坦,遗物分布面积约4.5万平方米。在遗址的南端,因村民取土挖坑可见若干个灰坑,深约1.3米。灰坑周围散布有较多的红烧土、瓦片、瓷片和窑具。
内丘明代著名文人崔熟仞《题都尉墓》一诗云:“一代忠声动汉庭,于今仿佛见仪型。荒坟斜日高风起,伫看年年草自青。”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这一句古诗,更是让人唏嘘不已。后世用“冯唐易老、冯唐白首、老冯唐、叹冯唐”这些词语慨叹生不逢时,命运不好,或表示身已衰老,再不能有所作为。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昱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