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研究邢台历史 弘扬地方文化

日期:01-08
字号:
版面:06 纵论       上一篇    下一篇

编者按:

为大力宣传邢台历史文化,进一步弘扬邢文化,为我市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出媒体应有的贡献,2024年12月27日上午,本报编辑部组织召开了李智文邢文化研究座谈会,来自社会各界的十几位专家和学者就邢台学院教授李智文的邢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今将部分专家发言摘要刊发,以飨读者。

吴士异(邢台学院教授):

李智文教授是先读历史而后研究历史的,所以它不仅把历史的真相放在心上,对每一历史事件都要追根问底,一一考证,而且对每一重大历史事件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李教授对历史情有独钟,而且对乡土历史更是厚爱一层。他写的《读史随笔》和《建都邢台的后赵皇帝石勒评传》《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以及《登基称帝柏乡的汉光武》等,都是出于弘扬邢台历史文化这一目的。他书中的人物事件都和他的故乡——邢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如此,他的语言文字也都透露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有人曾说李智文的语言“土得掉渣”,此言不假。他写作锁定的阅读对象是本乡本土的人,正是这种“土得掉渣”的语言,读起来才感到亲切,通俗易懂。

李教授对乡土历史了解得如此深透,当然和他博览群书、博闻强记有关,和他深入民间细致入微的调查是分不开的。他用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篇篇部部都有自己的真知灼见。他之所以在乡土历史的研究中能独树一帜,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和他的聪慧、执着有关,也和他出身于山区的农民家庭有关。他有一种特殊的平民情结。每当他谈起邢台的一地一事、一草一木,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赵福寿(邢台历史研究专家):

李智文老师研究的都是邢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历史的亮点。他关注历史问题的眼光非常敏锐。他研究历史文化,不是只研究邢台这一点,而是要和中国历史接轨,这样才能看出邢台这座城市的个性,才能看出邢台与其他城市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才能突出邢台历史文化的光辉,这是李老师研究邢文化的一个贡献。

李老师的这些著作,就像说话一样,非常简明扼要。因为这些历史文献都是从古文献中来的,古文献一般人是看不懂的,从普及层面上说,就超过了别人的文章,这是李老师搞研究的又一个特点。他对自己的受众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他不是给少数人看的,你只要能认识常见的字,就能看懂。从这个角度说,他的普及面非常广。

李老师还有一个特点,因为他是教授,据我所知,他的很多学生也在做宣传邢台历史文化这事,有的是直接在做,有的通过自己领导的文化宣传工作在做。

李印华(邢台学院教授):

李智文老师一直是邢台历史文化的梳理研究与传承、传播者。人们都说,坚韧不拔的毅力是成功路上的秘密武器。在李老师这里似乎不是那样,一切看起来好像很轻松,是自然而然的事,最多就是持续不断,甚至不像人们常说的所谓的坚持与坚守。李老师工作时写,退休后还在写,并陆续出版多部著作。这些著作讲述了邢台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从邢文化母体“太行山文化”,讲到邢台文化源头“尧、舜、禹”,再从邢台的“漳河文化”讲到从脚下这片土地上脱颖而出并影响了历史进程的李唐文化、石勒文化、楚汉系列文化等。李老师是国内专门研究后赵史的著名学者,撰写了大量研究后赵皇帝石勒的文章。他以独特的视角,对石勒这一历史人物进行了客观真实、精辟深邃的评介与探讨,是学术领域的一项开创性研究成果,是邢文化的精品力作。

王彦周(邢台学院副教授):

李智文教授虽然年事已高,但他的记忆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却使我印象深刻,他虽然是一位资深教授,但他从来都是以一个学生的身份去学习去思考,故而其学识水平、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同行的赞誉与好评。我感觉李教授的邢文化研究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选题十分注意追随时代,古为今用,联系实际。二是切入点选得好。李教授是土生土长的邢台人,热爱家乡的情感使他把邢文化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三是通俗与提高的完美结合。通俗才能普及,提高才能深入,二者缺一不可。李教授在这一点上做得恰到好处。四是点多、面广、时间长。他的《邢文化随笔论文集》所研究的点与面涉及大半个中国,时间跨度也长达六千余年,足见李教授历史知识功底的深厚。

王秀彦(邢台学院副教授):

我对李智文老师及其邢文化研究主要有三点认识与感想。

一、一个人的著述与成果往往折射出作者的思想与情感,李老师是颇有声望的老教师,但他从来不摆教授的架子,非常平易近人。我在工作中经常向李老师求教,他知识储备丰富,记忆力又非常好,加之诲人不倦,使我受益良多。

李老师主要的精力和时间放在了教学和科研方面,其相关论文和专著引起了国内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和赞扬。退休之后,他更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入邢台历史文化研究中来。其研究对象,由早期的在邢台城内的石勒、后赵、十六国的历史,渐渐扩大至邢台地区各市、县的历史文化。

二、李老师的史学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语言通俗易懂,整体朴实无华,加之所写的均为邢台地方上的历史人物和故事,所以邢台人读起来会有一种很亲切的感觉,拉近了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人愿意读,也读得懂,所以其影响力很大。

三、李老师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深耕邢文化研究领域而不图名利,其背后是有一种精神和信念的支撑,而这种精神和信念,我想应该是他浓重的家国情怀、乡土情结和作为史学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从其作品中能照见他对邢台这方水土的深深热爱。

葛仁考(河北工程大学历史学博士):

乡音,乡党,故乡情。李智文教授《邢文化随笔论文集》都是最亲近的乡音,我感到相当亲切。后赵皇帝石勒因和李阳是乡党,对其加以重用。《元代开国功臣刘秉忠》《元初名相张文谦》《邢台的名片郭守敬》,再加上《除奸不惧上邙山的张易》,四篇文章的主题人物,正是由于浓厚的乡党色彩,相得益彰,成就了历史上彪炳千秋的“邢州学派”。“那山”“那水”“那人”“那事”“那个传说”“那个典故”,等等等等,都是历史,都是文化,在不经意间,一览无余展现的都是故乡情。七百多年前,刘秉忠《丁未始还邢台》和《庚戌再还邢台》所言“无外始知乡党情”“乡关南望眼增明”,其诗歌对“鹊山”“鸳水”的眷恋,想来也都是故乡情的由衷表达。

邢州,邢台,邢文化。邢台历史很有研究必要,最显著特征就是政区沿革连续性强,其灵魂就是“邢”。李教授深谙邢台这个历史个性,研究时空和邢文化如影随形。邢台的历史就是邢台的乡音。耳熟能详的历史记忆,是凝聚我们乡党的情感纽带。能将这些邢文化娓娓道来,能使读者静下心来感悟,自然都是故乡情使然。

信古,疑古,说古今。熟悉的人们都知道,李教授有三说:一说神头扁鹊,二说漆侠宋史,三说后赵石勒。扁鹊是内丘的乡音,也是邢台亮丽的文化名片。20世纪中期,依托扁鹊庙兴建神头中学,李教授就读于此,承载相当多的年少记忆。

20世纪80年代,地方文化研究热兴起,李教授的学术世界也随时代而奋进。2006年邢台学院研究“邢州学派”,李教授负责的专题研究是张文谦。再加上后来的邢窑等课题,其邢台历史文化研究道路越走越宽,实现了邢文化一定意义上的“说古今”。

冀彤军(原邢台市地方志学会副会长):

李智文老师八十多岁高龄了,还在为家乡历史文化的弘扬无悔无怨地默默耕耘,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并一直激励着我。

李老师所著《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是站在历史学家高度,对发生在邢台的这段改朝换代的惊心动魄的战争进行了深入学术探讨与理论研究。之前多数学者都把重点放在了对历史事件描述上,而李老师所著《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则是立足邢台历史文化研究的基点,对巨鹿之战进行了多维度、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与探索,在学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独树一帜的重大科研成果。

我觉得《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最出彩的地方主要是紧紧抓住了“邢台历史文化”这个关键点,用大量笔墨描写了与信都(今邢台市)有关的巨鹿之战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他把巨鹿之战的发生地不仅界定在了今邢台境域的古巨鹿,同时,通过对张耳的文字描述,将巨鹿之战的前因后果,都与“信都”捆绑在了一起,将全书的主题紧紧扣在了邢台历史文化上,突出了“信都”的亮点,从而增加了邢台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我认为,将张耳作为重点人物写进《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是李老师在邢台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研读李老师的《发生在平乡的惊天动地的巨鹿之战》,我感觉作者写的每篇文章都对邢台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把握得精准到位,用词科学严谨,体现出一位历史学家在学术研究方面的高度负责态度。对一些尚处于探索阶段的课题,李老师不予回避,并大胆提出不同的学术观点,以供学者讨论。李老师这种不保守、不矫情、不造作、不自视权威、不摆架子的平易近人长者风范,更是为人称道,令我辈敬仰。

(苏有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