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月5日,小寒,晴。“小寒”是2025年的第一个节气,也注定是个充满诗意的节气。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范骁 张婵娟 张敏文/图
大手拉小手共赏泉之美
小寒不寒,天朗气清。午后,冬日的暖阳热烈地洒满了百泉鸳水公园波光粼粼的水面。
市诗词协会的诗人和邢台日报社的小记者们,大手拉小手,一起走进百泉鸳水公园,感受太行泉城冬日百泉复涌的景致和韵味,共同开启一场充满诗意与乐趣的文化之旅。
阳光明媚而热烈,比阳光更热烈的,是游客们对泉的热情。
公园入口处,一场传统民俗演出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围观市民不断增多。诗词协会的诗人们早早来到泉畔,等待着小记者们的到来。集合时间未到,就已有小记者蹦蹦跳跳跑来,小脸蛋儿红扑扑的,眼睛里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百泉水,即湡水也。《山海经》云:出襄国城南,泉有百孔,故名百泉……”在大诗人的带领下,小记者们诵读了公园入口处石碑上对顺德府十二景之百泉鸳水的介绍,对即将开启的旅程充满期待。
虽已深冬,但公园内,泉水澄澈、波光潋滟,再配以汩汩涌动的泉声,仿佛有跳跃的音符在奏响自然的乐章。
诗人们和小记者结对,在公园讲解员的指引下,迫不及待走近泉水,感受泉的美与灵动,触摸美妙的泉畔生活。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汩汩泉水,令诗人们有了一个不断激发创作欲的源泉。
市诗词协会会长王英率先口占一首,正式拉开了这场诗意之旅的序幕:
百泉
襄南映彩霞,溪底泛晶花。浩浩甘辛地,拳拳滋万家。
小记者们听着诗句,再看着眼前的美景,更是兴致高涨,围着讲解员叽叽喳喳问个不停。百泉在岁月长河中的各种故事伴着叮咚的泉水声,缓缓淌入了孩子心中。他们拉着诗人爷爷、诗人阿姨的手,一定要与泉水合个影,记录下小寒节气里难忘的一幕。
“咔嚓”声响起,定格的不仅有泉水的美,还有小记者与诗人飞扬的心情。
聚听荷泉畔赏“雉堞荷香”
得知素有顺德府十二景之一“雉堞荷香”之称的听荷泉就在前方。远远地,可见汉白玉栏杆旁已围了不少人俯首静观。待他们走近,可听到泉水流动冲刷“荷瓣”的声音。
听荷泉池内,泉水从池中心三层红铜花瓣的花蕊中汩汩涌出,又层层跌落,淙淙的泉声依次扩散,观者闻之,内心一静。
听荷泉畔静听荷,这里不仅可以看景,亦可听景,颇有古趣。景观设计者的用心可见一斑。
诗人王兰英禁不住吟诵:古郡千年一景新,清泉汩汩奏瑶琴。听时醉在荷香里,漫洒波光照我心。
优美的诗句里,众人仿佛看到了粼粼泉水上,有微风拂过,泉中的荷叶随之轻摇的美景。
小记者们则围着诗人询问,如何能写出这般美妙的句子。诗人笑着说:“要用心去感受这泉水的灵气,用爱去聆听自然的声音,诗句便会自然流淌于心间。”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努力感受着周围的一切。
揽泉湖美景叹水鸟嬉戏
公园内,步道蜿蜒曲折,道边狗头泉潺潺流淌,不时有游人结伴经过,处处弥漫着悠然的气息。
“看,那是水鸟吗?”“好多啊!”随着小记者清脆的惊呼声传来,讲解员及时给大家解惑。随着泉水汇集成湖,一群群水鸟落户百泉鸳水公园,为静谧的冬日景观平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机。
遥指游弋着的小水鸟们,讲解员微笑着说,这边这群,是有着湿地小精灵之称的黑水鸡;那边那群,是白骨顶鸡……
一群群小精灵在湖中或互相追逐,或潜入水中觅食,或扑扇着翅膀掠过湖面,大家的目光不由紧紧追随,不舍离开。
讲解员自豪地介绍,这片湖里,还曾有白鹭、黑鹳等珍贵鸟类前来歇脚觅食。孩子们更是惊喜,跟诗人爷爷约定,一定要时常来泉边看看。
蓝天、白云、清泉、水鸟,让诗人柳秋华文思泉涌,感叹道:
鸳水寒波荡,飞禽远驾临。百泉澄澈誉,几井碧淙吟。朵朵祥云灿,声声啼鸟亲。氧吧生态景,静赏益身心。
诗人优美的诗句,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热爱家乡、热爱泉水、保护生态的窗,让生态建设的理念深入孩子的心。
甘露溢甘露小桥对蒹葭
一路赏景,一路吟诗,让这场文化之旅充实而快乐。走走停停中,众人踏上一座古桥。在两岸芦苇掩映中,甘露泉渐渐露出了真容。
甘露泉的池壁由太行山的石板垒砌,池底青石板围着的最大出水泉眼形成一个古老的“井”字形状,呼应了邢台古老的井邑文化。
俯身细观,串串水泡从清可见底的池底涌出,晶莹剔透,恰似珍珠。孩子们围着泉池欢快奔跑着,细数一路走来看到的各眼清泉,一时间展开了“看谁记得多”比赛。“环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群泉涌”的描述已经具象化。
对泉的喜爱,也让大家推此及彼,将喜爱之情延伸到了古桥、古闸以及芦苇等景致上。在讲解员的娓娓道来中,过往临百泉泉群而居的水村生活在大家眼前一一展开。
晨光熹微,水鸟的啾啾声中,荷锄的村民走在田畦上,两边尽是摇曳的芦苇;夕阳西下,村民划动小船拉回最后一网鱼,哼着小曲,赶往家中。村中炊烟袅袅,百泉酥鱼的香味,正从灶房氤氲而出。有巧手的村妇等待饭熟的工夫,用割回的芦苇编织漂亮的苇席,改日去集市上售卖补贴家用……
古朴的生活场景,让大家一时间仿若触摸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惬意。
泉底翻银沙共赏古风华
一阵微风起,吹来一朵朵苇絮。它们或调皮地抚过众人脸庞,或干脆紧贴衣衫,似要挽留大家的脚步,多看看眼前的美景。
因为水质好,湖中芦苇长势特别好,足有两米高,让这片湖更加生动,更加诗意。
在苇絮的轻姿曼舞中,大家拜访了公园里的最后一眼泉——银沙泉。“这眼泉真的能吐白沙吗?”“白沙真的可以擦银器不留痕?”小记者们此行也是多有准备,对于久闻大名的银沙泉有着满满的求知欲。
讲解员站在泉畔,将银沙泉的前世今生缓缓道来,解了众人很多疑问,也让银沙泉的趣事留在了众人心中。
这眼古泉的复涌,不仅唤醒了几代人对它的美好记忆,还给景区增添了更多文化底蕴。诗人冯国防临泉而坐,静观泉水潺潺,低吟道:
银沙荡漾穿林簇,恰似禅声梵意呼。珠玉涓流迷古郡,仙泉美景伴云舒。
这首随心而出的《银沙泉》,形象地表现出泉水的灵动、风景的优美。
孩子们虽不能尽解诗中真意,但能用心感受诗句之美。他们兴奋地在泉池边奔跑,伸手触碰清冽的泉水,感受指尖的凉意,同时也学着诗人的样子,尝试用简单的词语描绘眼前景象,言语稚嫩,也充满童趣。
以诗词会友诗韵共情长
“邢襄人离不开泉,泉水是生命之源。邢襄泉离不开诗,诗歌是生命之魂。”采风分享会上,市诗词协会会长王英动情地说道。
他的感悟也得到了众多诗词协会诗人的热烈回应,大家纷纷吟诵自己创作的有关小寒、百泉的诗词。可谓“泉为根,诗叶繁,泉水叮咚,诗意昂然”,让小记者们也沉醉其中。
诗人陈昭现场对唐代著名诗人元稹所作的《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进行解读和赏析,让孩子们对小寒节气有了深刻的认知。
大家齐声诵读了这首古诗:“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小寒节气到来,就好像古代“大吕”奏响一般,这时的喜鹊也感知到春天不远,开始动身修筑新巢了,无限希望就在前方。
小寒,这个元旦过后的第一个节气,充满了春的希冀。诗人鼓励小记者用心发现生活之美,学习用优美的文字记录、展示它,让泉文化在邢台这片天地代代传承,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