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为官不贪一钱做人扶危济困

日期:01-03
字号:
版面:11 家风       上一篇    下一篇

陈瑸(1656——1718年),字文焕,号眉川,广东雷州人。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进士,历任古田知县,刑部主事、郎中台湾厦门道,偏沅(湖南)巡抚,福建巡抚兼摄闽浙总督等,治理台湾将近10年。陈瑸居官清廉,励精图治,淡泊自奉爱民重士,康熙称赞他是“清廉中之卓绝者”,其与海瑞、丘浚并称“岭南三大清官”。

陈瑸在外面做官20余载,孑然一身,从未携带家眷。在封建社会,当官意味着率领全家跳出苦海,过上优裕的生活,陈瑸虽然做官,但家中生活却特别困顿。儿子想去探望,苦于路途遥远,缺少路费盘缠,竟难以成行。

他在信中劝儿子道:“家计淡泊,汝们清苦,且忍耐过日”。假设容许,陈瑸是能够扶助家里摆脱窘境的。一个县令,统管一方经济,即使不刮民,手里也会有大量余钱,支配起来也没有概括规定。一般官员更自然收入囊中,肆意消费但是陈瑸无时无刻不以“贪取一钱与百千金无异”为诫,立志“誓不寄银回家!”他给儿子解释道:“做县令,乃为公家守财,为百姓分忧之日,断无自守之而自盗之,不为百姓而为家计之理。汝父誓不寄银回家,为此也!”其实做地方官也有自己的分内收入,但瓜田李下,寄了便说不清,干脆一文不寄。

陈瑸一方面不往家寄银,一方面又在信中安置儿子照管好邻居百舍。陈瑸让儿子照管乡亲,还有一层更深的考虑,即通过这些行为,培养儿子的品格志向。陈瑸对儿子说:“勉之勉之,扶危济困,吾儿万里之程,此可观其初发轫也。”1715年,陈瑸在台湾写信给儿子,谈及读书做官,纯朴家风,跃然纸上。信中说:“君子不患名不成,而患学之不至。学未至而早成名,患云大耳!愿男日以此为念,多读书,勤作文,孜孜汲汲,日求所未至也。读书与做官,一理也。做官要埋头做去,实心实政,无一事放,自欺欺人,不知不觉官自会升去。读书亦要埋头读去,无一书不求记得晓得,日积月累,义理充沛于中,英华发见于外,不求中而自中了。天下有真实能读书人不兴隆否?天下有真实好官不超迁否?”

陈瑸的函授教导极有成效,两个儿子后来不光功名彰显,而且都成为乡间的道德典范。长子陈居隆在陈瑸去世后无限深情地回忆道:“吾先子居官,义在不取;先子居里,义在能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