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作品获得银奖,可喜可贺……”近日,本市某小学生家长范先生反映,他家上四年级的孩子收到一份寄到学校的“获奖通知”,获得的还是“国家级大奖”,但孩子并未投稿。 事实到底如何呢?
家长疑惑<<<
没投稿,却意外获“国家级大奖”
通过翻阅邮寄的获奖通知和宣传单得知,这位小学生的作文《读****有感》,被选送参加了“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获得银奖。通知称,该作文将编入《中国青少年优秀作品选》并给予颁奖,要求作者订书5册以上,并在收信后15日内寄去订单和订费。
记者看到,通知页面上,赫然盖着“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中国新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国青少年作家杯作品大赛”等四个章,还附有“从来都是你读别人的书,而今别人读你的书了”“你小小年纪就开始出版作品,你只要想起就有胜利的笑容,写作和各门学习就会受到激励”等很有鼓动效应的话语。
“乍一看,这个比赛挺有规模、挺有权威,说的话也正好戳中我们这些当家长的心。但仔细想想,不是那么回事。”范先生表示,他家孩子确实写了那篇作文,并在邢台本地媒体上刊发了,但自己没有给孩子投递作文参赛,难道平白获奖?
带着范先生的疑惑,记者了解到,这篇作文曾在本地媒体上刊登,并发布于邢台日报社的相关客户端。邢台日报社相关负责人表示,从未推荐该学生作品参与其他机构评选活动。
记者调查<<<
不要轻信“获奖通知”
文章的评奖标准是什么?该赛事到底权不权威?为一探究竟,记者以家长身份电话咨询了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记者发现,“老师”的分工比较明确:电话端“老师”负责答疑解惑,微信端“老师”负责寄发证书、奖杯、书籍样本和类型等供家长选择。
电话端“老师”表示:“你家孩子可能在当地媒体刊发过作文,热心的读者替孩子投稿了。有机会把孩子的文章变成铅印字,对他成长是一种鼓励。当然,参加不参加这个活动完全自愿,如果想参加,需要承担10元快递费和出书的费用,不想参加,自行放弃就行。”该“老师”推荐了一个“398元套餐”,包含5本平装版书籍+2本高档证书(包括指导老师1本)+纪念本+奖杯。
“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到底是什么样的机构?通过民政部官网,记者并没有查询到“中国青少年作家协会”的相关备案登记信息。记者又通过北京市企业信用信息网官网搜索“中国新文化出版社有限公司”,发现该公司于2015年7月已告解散。
“父母望子成龙心切,都舍得花钱,但要谨防上当受骗。”有关部门提醒广大家长:切勿轻易相信所谓的“获奖通知”,若孩子的作品被正规出版社收入文集,出版社应发来稿费,而不是向作者本人索要订书费。
学校观点<<<
这类活动“含金量”普遍不高
那么,学校对这类活动有什么看法呢?
记者联系到邢台市第三十中学教语文的姚建芳老师。姚老师听完介绍后表示,就他的判断,这类活动的“含金量”普遍不高,很多类似活动背后的目的都是以创收为主,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相应的能力提升,同时还会一定程度上干扰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
建议<<<
如何甄别有价值赛事?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赛事是否值得参加呢?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获得教育部门官方认可。高“含金量”赛事,通常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此外,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联、共青团、宣传部等官方权威部门主办的赛事也非常值得推荐。
国家级比赛的证书含金量最高,而主办单位的分量直接体现了赛事的级别与价值。相比之下,多张非官方赛事的证书,其总体价值往往难以与一张官方认证的证书相提并论。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英文 尹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