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又称“桐叶封弟”,指帝王封赐臣民,言出必行;后来民间演绎为“君子无戏言”。
【出处】
《史记·晋世家》:“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圭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请择日立叔虞。成王曰:‘吾与之戏耳。’史佚曰:‘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于是遂封叔虞于唐。”后以“桐叶封弟”指帝王封拜。唐柳宗元有《桐叶封弟辩》。亦作“桐封”。清徐开任《送仲兄司理邵陵》诗:“忆昔邵陵全盛时,桐封爱子万年枝。”
【典故】
说起成语“剪桐封弟”,我们就得先说说邢台晋祠庙和前晋祠村、后晋祠村。
邢台晋祠庙位于邢台经济开发区东汪镇所辖前晋祠村村南。晋祠庙和前晋祠村、后晋祠村,有着很深的联系。根据相关资料研究,邢台前、后晋祠村、晋祠庙的由来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法:先有庙后有村。传说邢台晋祠庙始建于战国,为赵襄子颁令建造。晋祠庙建成后,吸引了很多老百姓围绕着晋祠庙去生活,人越聚越多,逐渐形成晋祠村。第二个说法:明代“燕王扫北”,造成邢台人烟稀少、耕地荒芜。明政府为恢复邢台生产,强行从山西移民,其中山西晋祠一带村民迁居到这里建立村庄,形成了现在的晋祠村,并在晋祠村建了晋祠庙。
至于赵襄子为什么要建晋祠庙,这和赵国的历史有关。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无恤(亦作“毋恤”),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奠基人。谥号为“襄子”,故史称“赵襄子”。邢台在春秋到战国初年属于晋国,又是赵襄子作太子时的采食地。三家分晋,赵襄子建赵国后,“遂祠三神于百邑”,也就是在自己辖区的一百多个县城建立祠堂(祖庙),祭祀祖先及三神。
这“百邑”中就包括邢台,在邢台建立祠庙,供奉祭祀晋国祖先第一代晋侯唐叔虞,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晋祠庙。邢台晋祠庙与太原悬瓮山之晋祠,同本同源、同根同祖,是晋祠文化的重要分支。
我们回到“剪桐封弟”这个成语故事。“剪桐封弟”就和晋祠庙和前晋祠村、后晋祠村有很大的渊源。西周初年,武王姬发死后,长子姬诵年幼,便在周公姬旦辅佑下做了国君,即周成王。有一天,成王和弟弟姬虞在花园里玩,他把一个桐叶剪成圭形,送给弟弟说:“我把这玉圭给你,封你去做唐国之侯吧!”在旁的史官立即请成王择吉日良辰封叔虞为侯。成王不以为然地解释说:“我是和他闹着玩的。”史官却很认真地说:“天子无戏言。”周公旦也认为史官言之有理,便真的封弟弟叔虞到唐地作了诸侯,管理那里的土地和百姓。
叔虞到任之后,为政有方,领导人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爱戴。后人为纪念叔虞的功德便修建了一座祠堂,即唐叔虞祠。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
“剪桐封弟”的故事在《吕氏春秋·重言》《说苑·君道》和《史记·晋世家》中都有记载。这一成语典故在山西晋祠和邢台晋祠两村庄世代传承,成为千古佳话。
邢台晋祠庙历经沧桑2000多年,人文底蕴丰富。在晋祠庙周边村庄流传着月亮井的故事,说是晋祠村里有“三井”,哪“三井”呢?就是“太阳井”“月亮井”“星星井”。“三井”其实就是三个泉眼,“太阳井”在村东“星星井”在村西,“月亮井”在村南晋祠庙前。月亮井又叫“月牙池”,因为井口北边直,南边圆,像个弯弯的月牙,就得了个月牙池的名字。
月亮井的水质甘甜,老百姓说喝了这水能祛病免灾。明嘉靖年间,著名文学家、顺德知府李攀龙,游览晋祠庙,喝了月亮井的泉水之后,作诗一首:“晋祠水乡遍地泉,柳青苇绿百鸟欢。月池井水如碧玉,饮似琼浆润心田。”诗句里“月池”就是月亮井。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瑜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