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屋脊延余脉,青龙白虎抱古寨,路家传承六百春,英谈人文千余载。”在太行山东麓的邢台信都区路罗镇,有着这样一个古老的村落——英谈村。这里山川秀美、古韵悠长,被誉为“江北第一古石寨”。近日,在英谈村前任党支部书记路召洋的带领下,记者踏入了这片土地,探寻其数百年的历史与文化。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陈光文/图
1
石头造就的古老村落
英谈村,一个名字里就带着历史沉淀的地方,它的故事仿佛一首悠长的歌谣,穿越时空,回荡在太行山的怀抱中。路召洋介绍:“英谈村的建村史可追溯到唐代黄巢起义,原是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路姓举家迁来落户,由于发音以讹传讹,‘营盘’就成了英谈。”
走进英谈,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石头的世界。石屋、石院、石巷、石桥、石墙……每一块石头都仿佛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路召洋说,这些建筑多为明清时期的遗存,它们见证了英谈村数百年的风雨沧桑。
英谈村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说,全村大多数村民姓路,路姓有三支,三支又分设四堂,分别是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三支四堂鼎盛时,是顺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五县,商号遍布晋冀鲁豫和京津等地。德和堂、贵和堂、汝霖堂建于清乾隆年间,中和堂始建于咸丰年间。四大堂的建筑布局为组团式营建,院落与院落之间由巷隔开,街巷与院落之间又有道路相连。这些四合院式的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雄浑大气,又融入了南方建筑的细腻温婉,是英谈村历史文化的瑰宝。
据介绍,村内保存完好的明清院落有67座,大小石拱桥36座,还有古石楼、窑洞、古石栏杆、石巷、龟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等古迹。
2
深居敌后的冀南银行总部
英谈村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文化,还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抗战时期,这个不足200口人的小山村,曾是中国人民银行前身——冀南银行总部所在地。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严密封锁和疯狂“扫荡”。1939年10月,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冀南银行,运用货币“武器”开展对敌斗争。第二年冬天,将冀南银行印钞厂全部设备秘密转移到英谈村。
路召洋告诉记者,山区交通不便,冀南币的输送主要靠骡马驮运。冀南银行后来也被群众亲切地称为“马背银行”。
在冀南银行总部旧址,记者看到,屋内的密道可连通二楼、地下室和后山。路召洋介绍,印钞、分拣、发行都不在一处。化整为零,便于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周旋。
冀南银行总部在英谈村的近3年间,累计发行壹角、伍角、贰圆、拾圆、壹佰圆等20多种面额的冀南币400多亿元,在发展根据地经济、支持抗战胜利和全国解放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英谈村也被后人誉为“红色堡垒村”。
在解放战争中,英谈村还是八路军一二九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的所在地。刘伯承元帅曾在汝霖堂住过,留下了宝贵的革命足迹。这些革命遗址和纪念设施不仅见证了英谈村人民为革命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也激励着后人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近年来,英谈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全力实施红色文化提升工程。在信都区文物保护部门的帮助下,英谈村对红色文化馆、冀南银行展馆、八路军总部旧址等进行了改造提升,让游客在参观中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谈村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3
藏在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
“远看一道虹,近看一座城,四门次第开,古寨聚英雄。这说的就是我们村的古寨墙……”记者采访中路遇英谈村村民彭书凤正带领着游客参观村落。
路召洋告诉记者,自2008年以来,村里开始大力培训导游,如今全村几乎人人都能讲几句导游词。近年来,村里大力发展旅游业,吸引了来自福建、四川、浙江、新疆等全国各地的游客,甚至还有加拿大、新加坡等外国游客。不少游客称赞这里是“藏在太行山里的香格里拉”。
为了保护古村落的风貌,英谈村成立了“保护历史文化名村”工作小组,并制定了《英谈古寨保护公约》。同时,对全村的400多间古民居进行了恢复性修缮,并在保持居民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基础上,对历史街巷进行了整治。
原汁原味的古村风貌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山外的游客。办农家乐、导游解说、林果种植、手工编织、销售特色商品……英谈村的村民不出村便吃上了“旅游饭”。
彭书凤告诉记者,近年来英谈村的名气越来越大,每到旅游季节,村里都游人如织。她一天最多的时候能接待四拨游客,这也为她带来了一份额外的收入。而村民冯海英经营的“农家乐”也是生意兴隆,一年四季总有游客。她告诉记者:“我们有笨鸡蛋、栗蘑、河虾等农家特色菜品,旅游旺季的时候,六间客房都能住满。曾招待过来自北京、山东、湖北等地的游客。”
古村游让英谈古寨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2023年,英谈村接待省内外游客10万余人次,村集体旅游收入达到18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近400万元。
“我们村在坚持古村落保护的同时,还打造了特色文化商业和民宿。村里新引进的康养民宿项目融入了土炕等太行山民居传统元素,让游客在我们这儿,既能享受缓慢生活,又能释放身心压力。”英谈村党支部书记路志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