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万里长城“收笔”沙河

日期:12-30
字号:
版面:06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看视频

黄背岩长城是一座关防结构完整严密的明代长城遗址,整体呈“之”字形分布。长城主体掩映在邢台沙河与邯郸武安分界岭上,而不是晋冀分水岭上。黄背岩长城遗存敌台之多,城墙、蹬道、边墙之长,在邢台段明长城里都是首屈一指的。

更具标志意义的是,沙河境内明长城是明代“丁”字形万里长城“收笔”处。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海毅文/图

调查记录

明长城·黄背岩长城

长城编码:130582353101170001

建造时间: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地理位置:位于邢台市沙河市蝉房乡南沟村西南1.5公里外329省道西约600米处。

经纬坐标:北纬37°00′,东经113°53′海拔高度:935米

现存遗迹:关墙一道、关门遗址一座,附属敌台5座、烽火台3座(1996年调查时,登记8座敌台、1座烽火台)、马面一座、边墙一组。

遗迹描述:黄背岩长城关门门洞石券坍塌,门上原有石匾,刻写“黄背苍岩”。关门通道残存。关门武安一侧宽2.7米,沙河一侧宽2.6米;门柱础武安一侧高1.6米,沙河一侧高1.1米。关墙截面呈梯形,基厚约14米,顶厚约11米。关墙嵌于山口,现存高度介于1.1~12米。

关门南北各有石砌蹬道通往南北山脊。北侧蹬道南北走向,宽1.8米、高0.7米,尽头山脊处有敌台一座。敌台向西有石砌边墙连接其他敌台。南侧蹬道大致西北——东南走向,跨329省道通往东南方向山顶。黄背岩长城城墙、蹬道、边墙呈“之”字形,总长度约2000米。附属敌台皆为石砌,平面呈方形,基边长4~6.5米,残高1~5米,一侧中部有上下石台阶,宽0.85米。黄背岩长城北侧敌台向北约500米山峰顶部,有一座烽火台,石砌,内填土石,平面呈圆形,基径约7.5米、残高约3米,西侧有宽1米石台阶可登台顶。

黄背岩长城“之”字形

在明代,内长城自北向南沿太行山分水岭修筑到顺德府与河南彰德府交界处便不再继续延伸,而是沿沙河与武安分界山山脊(直豫省界)自西向东修建。沙河境内这段总长不过25公里的长城防线放在万里长城里是微不足道的。但这里却是明代“丁”字形万里长城“收笔”的那一钩。

这一钩勾出了若干座关隘,其中一座就是黄背岩长城。黄背岩长城关防布局严密,恰如“之”字形。起笔“一点”处有一座烽火台,“横笔”处有三座敌台,关城主体在“一撇”中间,南边“一捺”也分布着几座敌台。黄背岩长城关城又叫“郭公关”。

黄背岩长城保护员、64岁的南沟村老支书曹有河时常巡查这段长城。他说:“以前从南沟村到郭公关走河沟,步行大约半个小时;现在在河沟边上修了省道,乡里还专门铺了一条水泥路到关门下面,方便多了。”

在通往郭公关的路上,曾有当地村民平整土地时发现烧砖遗迹,土烧成了红色。人们认为,这或许是当年建造郭公关关城时,部分设施用砖就地取材,直接烧制。岁月更迭,现有黄背岩长城遗迹只有条石或毛石,已无城砖遗存。

内长城在沙河勾起这一笔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明代《西关志》载有一篇沙河县教谕姚守诚撰写的《大岭口设险记》:“其在顺德属邑沙河有若黄背诸岩,曲径微窦,不预为备,如虏骑潜入,将曷御诸?”于黄背岩设关,是为了把“虏骑”绕过太行山进入北直隶(河北)的最后一公里“锁边”。

“郭公关”背后故事

曹有河描述:“原来在长城东侧有一通明代石碑,自上而下阴刻‘郭公关’三个大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现在这通石碑已经转移到山下保存。”

“郭公关”为什么叫郭公关呢?

我市文史专家赵福寿讲述,当时为完成保卫京畿之西山长城最南端这一工程,朝廷对顺德府官员分工明确,各有其责。邢台具体负责人叫郭从道,时任顺德府同知。他在同僚襄助下,率领属吏和顺德府九县民夫、工匠出色完成长城建设任务。

郭从道是甘肃徽县人,举人出身。他对建设邢台段明长城厥功至伟。据记载,邢台段明长城所有关隘都由他“图授指示”。时任顺德知府王朝贤在其所撰《邢州西山关隘修建碑记》中,对自己的副手做出高度评价:“同府郭君从道尤殚心力,亲历险阻。庐居野处,随山刊木,灰石甃砺,取足于山。记公帑之费仅十之一二。”

在郭从道主持下,工程竣工结算时,支出的国库银仅为其预算的十分之一二。节省大量国库银本质上是节省了民力支出。黄背岩长城落成后,百姓感激郭从道体恤民力的担当精神,为这座精心筑造的关隘命名为“郭公关”。

花费虽少,工程质量也不含糊。此次调查郭公关遗址,可清晰地看到修筑长城城墙的条石垒砌整齐,石缝填充夯实。尽管历经近五百年风雨,郭公关屹立依旧。

郭公关关墙厚实,关门北侧顶部是长约45米、宽约11米,面积近500平方米的一座平台。平台上有房屋建筑遗址,或为屯兵营房,或为军械仓库。《西关志》记载,邢台境内诸关隘里,黄背岩长城规模仅次于马岭关,与黄榆岭长城并列为第二大关。此地有3名官员驻守,屯有民壮400人。

长城与古村落

明代在邢台修建长城是为了什么?

最初的动因是防止草原骑兵取道山西翻越太行山东下,侵掠华北。于是要沿太行山分水岭修建关隘把守可通行人的古道。明清易代后,守军罢置,驿道仍在。这些驿道成为山两侧商贸物流、人员往来的要道。

曹有河回忆:“我年轻时见过很多骡子、马,甚至还有骆驼从郭公关经过。骆驼驮得东西多。以前,邢台路罗川、沙河渡口川两地的人要经武安去山西就得从郭公关过。”

长城的民生功能远比其军事功能强大且有生命力的多。

我市文史专家刘顺超认为:“长城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仍巍然屹立,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太行山长城是太行文明的象征,也是发展太行山旅游的文化载体。邢台段明长城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太行山长城与太行山农耕文明、传统村落文化息息相关。这在沙河尤为明显。在沙河市境内分布着大量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村落。这些石砌建筑群特色鲜明,是河北南部山区民居的代表。其中不少已入选中国传统村落或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名录,如王硇村、西沟村、绿水池村等。

这些藏于深山的古村落因长城关隘及其驿路的存在,获得交流发展的机会。很多古村落甚至就是因为长城驿道的存在才得以存在。大量古村落是邢台重要的文旅资源。

赵福寿认为,“明代‘形胜说’较前代更为盛行,‘形胜’即现在所谓风景名胜,通往邢台长城关隘的很多道路当时就已经成为旅游路线。”至今,通往邢台各处古村落的路,就在通往邢台明长城的路上。

记者手记

此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记者一线调查行,先后探访了马岭关、黄榆岭关、黑虎关、峻极关、支锅岭关、鹤度岭关和黄背岩关等七座关隘遗址。冬日严寒,浓云将雪,明长城邢台段其他长城遗迹按计划留待下一阶段探访。

明代“丁”字形万里长城最后收笔在邢台市。长城在邢台文化版图里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邢台山水形胜,西界有明长城,东界有京杭大运河。在全国范围内,同时拥有这两项世界文化遗产的城市只有北京、天津和邢台。

明长城背后是草原与中原的博弈,京杭大运河背后是南方与北方的交流。这两条文化纵线把邢台包围,使邢台处在中国南北文化交融的重心上。

除了明长城和京杭大运河,邢台中部以邢州古城为重心还有一条南北文化纵线——邢窑白瓷文化带。瓷器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瓷器相关的文化遗产项目正在被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如此一来,邢台就形成了“川”字形世界文化遗产格局。

能够打通这三条南北纵向世界文化遗产带的是邢台东西流向的“泉文化带”。邢台百泉水源自太行山,沿白马河、七里河、大沙河分布,涌出环绕邢州城,再汇流东去与运河连通。如此,又连出一幅“田”字形文化格局。

邢台文脉,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