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09
星期四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钮世辉:挺膺担当砺青春

日期:12-27
字号:
版面:04 关注       上一篇    下一篇

图为钮世辉在世界顶尖期刊《细胞》上发表论文的插图

扫码看视频

从针叶树研究者寥寥到引领行业走出“寒冬”,推动国内针叶树研究进入“后基因组时代”,他迎难而上躬耕多年,他勇攀高峰敢为人先,他坚毅笃行奖掖后学,他以科技报国为初心,以创新强国为使命,锻造出问鼎世界的科研成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科学家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责任与担当。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侯彩霞 刘增舰 通讯员 孟景辉

敢啃“硬骨头”

“冷板凳”坐出国际领先的“热效应”

针叶树研究横亘着“三座大山”,针叶树研究难度大、科研成果产出周期长、研究基础薄弱,因而研究人员很少。没人愿意坐这个“冷板凳”,而钮世辉一坐就是十年。

“第一座大山”是全世界没有任何一种松树的完整基因图谱被解析,缺乏有效的遗传信息参考,许多研究根本无法开展。

针叶树基因组极其庞大。基因组是指导生物生长发育的蓝图,由每个细胞核中的DNA编码。如果人的DNA被解开,它大约有两米长。人类基因组计划,6国科学家历经13年,耗资超30亿美元才完成。而松树基因组长度是人类的9倍,即便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这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针叶树研究还面临着“第二座大山”:研究周期漫长。松树通常要十几年才开花结实,这给育种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困难和风险。漫长的育种周期不仅需要巨大的经济投入,还面临着人员更替、土地、政策、社会需求快速变化带来的冲击,可谓举步维艰。

针叶树这座“大山”岿然于前,困难如峭壁,勇者视为梯。一日一凿,用尽洪荒之力,功力必不唐捐。

早上8点半进实验室,直到晚上11点才离开,周六周日也是如此。这种工作状态一直保持到现在。同事说:“他对科研充满热情,是整天不放假的人。”那段时间,钮世辉走路吃饭时都在思考,每天只干这一件事。

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马晶晶对他的印象是,几乎全年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做科研,过年也很少回家。假期里,学生们培养的树苗等都是他浇水照顾。

世人多惊叹于千年“不老松”的坚韧,却常常忽略了参天大树平地起的缓慢历程。

面对这个世界级难题,前期已经有来自瑞典、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13个团队不断发起冲击,但结果均不太理想。钮世辉迎难而上,他带领6个国家11家单位的36位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2022年初取得重大突破,将松树遗传信息参考质量纪录提升了近一千倍。这一成果在世界顶尖期刊《细胞》杂志发表,并入选“十三五”期间中国林草科技十大进展。

2023年11月26日23时29分,钮世辉激动地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诱导出完美的油松体细胞胚胎。“虽然只有1毫米,但它像盏明灯,照亮漆黑的夜,映照了整个世界。”那是他四处寻找,从茫茫松海收获的1万粒种子中,做了1万次试验,失败了,从头再来,正是有了这一次又一次的积累,才能从中挑选出最好的,才有了这从“0”到“1”的突破。这也为针叶树研究中“第三座大山”的移除打下了基础。

这是一个不断失败、观察、思考、假设、实验、求证、归纳的艰难过程。

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内外针叶树研究者开始利用钮世辉他们搭建的信息平台和技术,这一成果明显降低了针叶树领域的研究门槛。这也是他最欣慰的事,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进入这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冷板凳”开始慢慢“热起来”了。

敢当“先行者”

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学林探路贵涉远,无人迹处有奇观。”失败率高让很多人不敢涉猎。一旦开始探索,开弓没有回头箭,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是一趟没有“回程票”、孤注一掷的冒险之旅。

钮世辉介绍,“没有成功的知识体系,研究手段早期突破很难,也很难借鉴被子植物的研究技术,需要研究者重新摸索实验的每一个细节、探索实验的研究工具、优化适配实验技术,这一系列基础工作的每一步都会很难很难,所以大部分人都不喜欢研究针叶树。”

钮世辉也说过,“什么是科学家?就是让难的问题变简单的人。”

“我必须要做一个改变游戏规则的人,要不然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要困在这个陷阱里。”钮世辉不想认命。

2023年,他专门写了一篇关于“未来林业”的展望文章,畅想未来可以像农作物一样开展树木的育种,让树木当年就可以开花结实,种子种下去又可以重新长成参天大树。他把这种模式称为“林木短周期快速育种”,这一颠覆式创新设想支撑他入选“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生物育种基础研究”青年专项项目。

艰难蹒跚再移步,积跬步,行至远。“一直在寻找,每一次都觉得接近了答案,但每一个新的发现,又总会引发更多的疑问。”钮世辉感叹,“一棵树对生命周期的调控竟然如此深奥!”

敢冒“天下险”

攀登“97座高峰”

因为专注于针叶树研究,且热衷于针叶树相关研究的科普工作,钮世辉在学生中有着“松柏男神”的雅号。

“松”为百木之长,它代表“不畏逆境、越挫越勇、顽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风骨”,松树的生命力顽强,在恶劣的环境中依然能够正常生长,这种品质激励着钮世辉在困难面前永不言弃。

俯首躬耕莫惮劳。“也许十年二十年都不一定能看到成果,也许千万次的实验里未必能有一点进展。”钮世辉做好了长期奋战的准备。他说,“发生在家乡邢台的历史典故‘破釜沉舟’时刻告诫自己,面对困难与挑战时,要果敢坚毅,勇往直前,决不退缩!”

心念绝顶攀高峰。科学工作者就是要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难题,在钮世辉的电脑里有一个科学选题列表,目前已积累了97个问题。他说,这是他要攀登的“97座高峰”,现在已经跨越了10个。松树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森林生态系统中最具危险性、毁灭性的森林病害,被称为“松树的癌症”。这是他最新的研究目标,他的蓝图正在一步步实现。

钮世辉说,“我喜欢科研,我很享受研究探索的过程,我喜欢站在最前沿,把一个学科的未知领域掀开,哪怕只是一角。”

“凿穿阻碍针叶树研究的第一座大山,在似乎永无出路、漆黑坎坷的道路上开辟出一道希望的口子。”钮世辉期待,“针叶树研究仍有极大的空间可为,也欢迎更多有志青年来林业研究领域的“天坑”一起探险,希望这条小道可以助力勇敢者前行。”

志在突破无垠,何惧来路艰辛。他说,“向着正确方向踏出的每一步,即使失败也都是前行!莫等闲,志在凌云,万山何难,国土丹青梦必圆!”

2023年8月16日,钮世辉入选“强国科学家”评选活动,全国仅有十人入选。2024年11月17日,他又荣获“第十八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这一重量级科技奖项。他在朋友圈记录下这难忘一刻:以祖国之名,以青春之义,躬逢其盛,与有荣焉,幸甚至哉!

短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要多出高水平的原创成果,为不断丰富和发展科学体系作出贡献。

钮世辉作为我国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用“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锻造出问鼎世界的科研成果,用科研报国的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钮世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离不开他多年对职业技能的极致追求,把工匠精神倾注于每个难题、每道工序中,才能成就他林木遗传育种领域的杰出代表和领军人物。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希望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在各自领域都能像钮世辉一样,专注于自己的科研事业,勤奋钻研,不慕虚荣,不计名利,坚持自主创新、自立自强,勇于探索、追求卓越,进一步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积极推荐邢台

殷切寄语家乡少年

钮世辉是巨鹿中学2003届毕业生。

“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每次回来家乡都有很大的变化,都能感受到家乡蓬勃向上的生机与活力。”他说,特别是近两年,邢台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以“泉”为媒,扩大了“朋友圈”,展示了城市魅力,推动了产业振兴。

“中国古代著名的传奇科学家郭守敬就是邢台人,他还是北京城的设计者之一,他是我们游子在外自我介绍的一张名片,我总是以他为榜样。”钮世辉只要一有机会,就会给朋友们介绍邢台的过去、现在、未来。他说,我也会带更多的朋友来邢台发展,让家乡动起来、活起来、热起来。

邢台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很多邢台人在北京做研究,作为其中一员感到很荣幸。他说,对家乡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我会尽自己微薄之力来回馈家乡。

家乡正以昂扬之姿,在时代的发展浪潮中大步迈进。钮世辉鼓励青少年:要珍惜在校时光,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向着梦想前进,为将来投身科技创新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物简介:

钮世辉,邢台巨鹿人,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全国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卓越青年科学家计划”入选者,“强国青年科学家”获得者。

针叶树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9%,是北半球森林生态系统的骨干和世界人工林的主体,占世界木材产量的45%,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和碳汇价值,我国木材自给率不足50%,而每年进口木材中,有超过70%为针叶材。我国生态与木材安全绕不开针叶树遗传改良。钮世辉在针叶树高质量遗传信息平台、针叶树童期与生殖发育调控研究领域取得系列原创性成果,探索了许多新领域,为我国林木遗传育种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全球针叶树种的遗传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作出了重要贡献。目前,“油松高育种周期关键技术”成果已经在山西、甘肃、河北建立三处共140亩油松高级种子园试验示范基地,促进了针叶树良种培育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