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再见!”11月29日,市交建集团邢台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的李艳磊、董力维2名援疆干部人才在一声声“一路平安,常回家看看”的祝福中踏上归途,顺利返邢。
李艳磊,正高级工程师,自2007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国道107线改建工程、大广高速公路、邢衡高速公路邢台段、京石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先后荣获“2019年度先进工作者”“2021年度优秀施工负责人”等荣誉称号。董力维,高级工程师,自2010年7月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与京石高速改扩建、国道107改扩建、江西宜遂高速等项目建设,先后荣获集团“先进工作者”、魏县交通局“优秀总工”等荣誉称号。
2023年5月18日,李艳磊、董力维作为我市援疆交通专业技术人才,怀揣着对边疆建设的热忱与憧憬,与援友们一同前往遥远而神秘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开始为期一年半的援疆工作。若羌县是我市援疆的对口县,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作为惠民生、补短板、促发展的重中之重,需要大批交通专业技术人才支持。
在援疆一年半的时间里,李艳磊、董力维发扬“路桥铁军”精神,不仅亲身投身于若羌县交通事业发展的前线,积极推动项目实施,而且身体力行地发挥“传帮带”作用,为若羌县的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注入源自邢台的强劲动力。
情系边疆 书写团结情
曼妙动人的新疆舞姿、独特壮丽的若羌美景、热情好客的新疆人民……回忆起一年半的援疆时光,李艳磊、董力维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与怀念,他们见证了若羌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说实话,出发之前,我有过一丝顾虑,担心因为语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难以迅速和同事们在工作中建立起默契。然而,抵达之后,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董力维介绍说,若羌的同事们以特有的热情和真诚接纳了他们,不仅主动教他们学习维吾尔语,而且还邀请他们品尝地道的新疆美食,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
同时,李艳磊、董力维也积极参与当地组织的文化活动,让自己快速融入环境。李艳磊对今年若羌县组织的“七一”红歌比赛记忆犹新。“当时,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单位12支参赛队伍齐聚一堂,演唱《我宣誓》《黄河大合唱》《祖国不会忘记》等红色经典歌曲,嘹亮的歌声、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和当地人民的心拉得更近了。”李艳磊介绍说,他们还参与下乡义诊、环境卫生整治和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趣味运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深了对当地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更与当地居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此外,在长期的相处中,李艳磊、董力维也与若羌的同事们建立了工作上的默契。“若羌县X251岔口-祁曼塔格乡公路建设项目穿越了阿尔金山脉,宛如巨龙蜿蜒于崇山峻岭之间,光看照片都会被震撼到!”董力维回忆道,今年,他和若羌的同事们多次深入该项目进行技术指导,由于最高海拔高达4485米,他难免会出现高原反应,若羌的同事一路上都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工作中,他们也默契配合,共同克服重重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工作并安全返回住所。
董力维在援疆日志中写道:“这次和当地同事配合完成任务让我深刻体会到团结的力量,真正的默契并不是建立在完全相同的基础上,而是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前提下,通过不断交流和合作,逐渐形成。”
完成援疆任务返邢后,李艳磊、董力维仍然与若羌的同事们保持联系,继续发挥“传帮带”作用,共同为边疆的繁荣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段援疆经历不仅让我们领略到了若羌的美丽,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援疆工作的意义,我们将把这段经历化作前行的动力,为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注入更多的激情与活力。”董力维说。
智慧援疆 共筑发展梦
“若羌河资源路建设项目全线路基顺利贯通,距离全面通车又迈进了一步!”李艳磊指着照片动情地说,我市第九批中期轮换援疆专业技术人才杨日召就参与过这个项目,他很荣幸能接下援疆的“接力棒”,见证该项目的又一进展。
“若羌河资源路项目的建设难度较大,需要克服地形环境复杂、施工规模大、技术要求高等多重挑战。”李艳磊说,该项目起点位于若羌县工业园区,途经若羌河水库,穿越阿尔金山,终点至英格里克三岔口处,全长98.45公里。此路段大多位于中山山间河谷,地形起伏极为显著,路线需46次跨越若羌河主河道,施工内容涵盖桥梁46座、路基土石方550万立方米、涵洞211座以及沥青砼面层49.6万平方米。
面对施工中的一些难题,李艳磊和董力维在援疆期间与当地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默契配合,发挥自己十余年从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建设经验,多次深入指导,在项目管理、质量监督检查、交竣工验收等工作中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我们当时就想着竭尽所能去推动项目顺利实施,该项目不仅能够完善若羌区域内的交通路网结构,更会对若羌经济社会发展、旅游资源开发、矿产资源输送等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李艳磊说。
除了该项目,李艳磊和董力维还先后参与吾塔木乡香菇产业园至工业园区公路项目、Z590专线升级改造项目工程和若羌县G315线工业园岔口至G218线罗布庄段过境环境影响评价、2024年农村公路等项目的招投标等工作。“这次援疆提升了我们的业务能力,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验收的全周期参与,我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工作站位,更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受益匪浅!”董力维感慨道。
交通援疆是对口援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的生动实践,援疆人员除了发挥自身作用,更要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培养当地人才,服务若羌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
援疆期间,李艳磊和董力维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通过完善援疆干部人才“帮带培养”工作台账、做好跟学记录、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现场指导、集中授课等方式,充实了受援单位有关人员的理论知识,提高了交通建设管理能力。
“相较于单位前几批援疆的同事孤身前往,此次我们两人有幸并肩同行。出发之前,我们暗下决心,要将各自的智慧与力量凝聚一处,展现‘1+1>2’的无限可能。”李艳磊说。
援疆路上 砥砺前行志
“大漠孤烟化柳色,长河落日作朝霞。”讲的便是昔日楼兰、今日若羌的故事,更是如诗如画的腔调。若羌县与邢台相隔3000多公里,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东南缘,与坦荡辽阔、四季分明的华北平原不同,援疆的干部人才们需克服各种困难。
出发之前,李艳磊、董力维收集了若羌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资料。一望无际的万亩红枣林、丰富多彩的矿产新材料资源、震撼人心的历史遗迹……独特美丽的若羌让他们很向往。“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不到新疆不知新疆之美,我内心充满了期待,迫不及待踏上这片热土,为建设美丽边疆,尽自己绵薄之力。”李艳磊感慨道。
抵达若羌以后,李艳磊、董力维相互鼓励,他们克服风沙、干燥的空气带来的不适,积极转变角色,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同时,省、市援疆前方指挥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更让他们坚定信念。“援疆期间的培训、学习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我们严格遵守省前指的‘十个严禁’‘三条铁规’和市前指的各项管理规定,发扬‘兵团精神’‘胡杨精神’,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全身心投入到援疆工作中去。”李艳磊说。
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这是李艳磊、董力维援疆期间经常思考的问题。
去年,董力维和若羌的同事前往罗布泊地区调研铁路修建工作,如果铁路建成,当地人民的生活会更便利,只需3个小时就能达到县城,与之前相比,缩短了3个多小时。“不断深入一线参与工作,我对于援疆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援疆的决心也更坚定。我何其幸运,能为方便人民生活,建设美丽边疆贡献自己的力量。”董力维说。
一段援疆路,一生援疆情。李艳磊、董力维是邢台路桥建设集团积极支持对口援疆的缩影。近年来,该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先后选派5名优秀干部人才援疆,这些人才涵盖交通工程技术、项目管理等多个领域,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工作经验,为若羌县的交通运输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此外,该集团还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建立了长期合作机制,他们定期进行交流与沟通,共同研究解决援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
“尽管个人力量微薄,但我们背后是实力雄厚的交建集团,凭借集团这一坚实支撑,我们将不遗余力促进市交建集团与若羌县的合作迈向更深层次。”李艳磊、董力维一致认为,他们将永远把若羌当作第二故乡,一如既往地关心若羌、支持若羌、宣传若羌,继续当好两地的“友好使者”,与若羌各族群众保持深厚情谊,为邢若两地交流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