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0
星期五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纪昌学射

日期:12-24
字号:
版面:12 典故       上一篇    下一篇

扫码收藏

【释义】

说明无论学习什么技术,只有循序渐进,勤学苦练基本功,才能有所收获。

【出处】

《列子·汤问第五》:昌以牦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典故】

纪昌学射的成语故事,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就教过。

可是你可能不知道,这个叫纪昌的古代神射手是咱们邢台宁晋县纪昌庄人。

纪昌庄原名纪家庄,位于宁晋县东北部。其名称的由来和《列子·汤问》中纪昌学射的故事有关。据传,纪昌为春秋战国时期一员大将,著名的神射手,该村人,在诸侯征战中为保家卫国而率众苦战,最后战死。后人为纪念他,把村名改为纪昌庄。

纪昌的故事记载于《宁晋县志》和《列子·汤问第五》。民国《宁晋县志》记载:“纪家庄,为纪昌所居,纪昌以善射名载列子。”

历史上纪昌庄又历经无数战乱,今天的居民大多为明洪武25年和明永乐2年由山西迁来的。经过600多年的时光,纪昌文化和纪昌精神已经成为了村庄的象征。

人们崇敬纪昌,把纪昌作为远古的“根”而津津乐道,并用行动实践纪昌精神。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纪昌庄及周边村庄的优秀儿女,在民族危亡之际,拿起武器,奋勇杀敌。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纪昌庄建“抗战建国烈士塔”,供人们纪念和凭吊。

“抗战建国烈士塔”,八角双层亭状结构,八面碑身,南面刻有“抗战建国烈士塔”七个大字,其它七面刻有碑文和112名抗战殉国的烈士姓名。整个建筑宏伟壮观,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纪昌是怎么学会射箭的呢?传说甘蝇是古代的一位射箭能手,他只要一拉开弓,射兽兽倒,射鸟鸟落,总是能做到箭无虚发、百发百中。甘蝇有个学生叫飞卫,跟着甘蝇学射箭,飞卫射箭技术的巧妙,射箭技法的娴熟精湛渐渐地超过了他的老师甘蝇。

纪昌又跟着飞卫学射箭。飞卫对纪昌说:“你首先应当练习不眨眼睛,然后才能谈到学射箭。”纪昌回到家里,仰面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眼睛直盯着一上一下不停运动的织布机脚踏板,这样练习了三年以后,哪怕就是用锥子尖刺他的眼眶,他的眼睛也不眨一下。他把练习的成绩报告了老师飞卫,飞卫说:“还不行,第二步你还得练好视力才行。要练到看小东西像看大东西一样,看不明显的东西就像看明显的东西一样,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根牛尾毛把一个虱子吊在窗户上,每天目不转睛地看着它。看了十来天,觉得虱子渐渐大起来;练了三年之后,看它竟然像车轮那么大;再看其他的东西,都跟小山一样了。于是,这时候他用燕国牛角装饰的弓,搭上楚国出产的蓬所做的箭,向虱子射去,一箭就穿过了那虱子的中心,而那根牛尾毛还没有断。

他又把这情况报告了飞卫,飞卫高兴得跳了起来,兴奋地拍着胸脯,激动地说:“你真正学到射箭的本领了!”

纪昌学成之后,还广收门徒,传授箭术。纪昌带徒练功骑马学射的场地就是现宁晋县草场村,位于纪昌庄村西1公里处。1993年在纪昌庄打深井时,在几十米深处还曾打出许多秦砖汉瓦,表明现今纪昌庄的文化之深。1988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还以纪昌为题材和原型改编并摄制了一部木偶片《不射止射》。为纪念纪昌,纪昌庄由政府拨款雕刻了纪昌石雕,位于纪昌庄村北。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张军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