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子仪
信都区西部山区有一个隶属于冀家村乡的国家级传统村落——石板房村。石板房村位于稻畦川北支流发源地的云梦山下,由石板房、刘庄和观上三个自然村组成,山顶橡树覆盖,山坡刺槐茂密,山下果树环绕,沟岔梯田层层,森林覆盖率高达95%以上,是天然的森林“氧吧”,休闲旅行的好去处。2019年先后被授予省和国家森林乡村称号,2022年评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2023年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
石头筑民居
关于石板房村的命名由来,有一段流传400余年的传说。据传,明朝万历年间,任姓迁来定居,之后,刘姓等姓氏相继迁移而来,渐成村落。历代村民就地取材,用石头依山坡垒砌墙体,用红石板盖顶建房屋,石头关乎村民的居住和生存,久而久之就称村名为石板房。
石板房村内有三条石板铺地的古街巷,16个古院落。因靠近大山、临近河川,全年降水量较大且集中于夏季,因此石板房村街巷民居有完好的排水系统。每家每户的雨水可自然流入街巷,街巷中有集水口,街巷路面下有排水道,可以汇集路面雨水和各家各户的排水;坡度较陡的街巷边建有较宽较深的排水沟,山坡雨水能够顺势而下,从而汇入稻畦川北支流。村民往往在院落附近、坡度较大的街巷路面下建厕所、羊圈和柴房,这样就充分利用了空间,节省了土地。石板房村民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筑起石头木构房屋,因地制宜设置配套设施,老屋石墙、汩汩清泉、黄栌满山、梯田层层,是太行山区一抹醉人的美景,做到了与自然和谐共生。
军民鱼水情
在艰苦的抗战岁月,石板房村民和八路军129师386旅野战医院的战士们同饮山泉水,共同抗敌寇,有过一段感人至深的军民鱼水情。
1941年初,八路军野战医院迁来石板房。听说八路军野战医院要搬来,村民积极为医院腾出十几个宅院,他们省吃俭用,把节省下来的粮食和蔬菜献给医院,帮助子弟兵渡过难关。当时的医疗条件很差,缺医少药,根据当地村民的回忆,其中最难忘的是一次做手术的情景,医生为了保住受伤战士的生命,必须锯掉他的腿,可当时没有麻药,只好把伤员捆在手术台上,让伤员咬住一根木棍;锯骨头时发出刺啦刺啦的响声,院外的村民听见了,无一不眼含热泪。
为配合医院工作,村干部和民兵轮流站岗放哨,抬伤员,送信件,并制造土地雷。村民造地雷时,先选取大小适中的石头,然后在石头上凿一个直径2寸、深6寸的圆洞,放进去火药,再装上弹簧和炮捻子、磷片,埋到村口,只要敌人踩上去,一离脚就爆炸了。一次,日本鬼子从山西和顺县井洼村出发,沿草洼岭转刀背岭下山,晚八点多突然进村“扫荡”。发现敌情后,在村干部配合下,医院把伤员转移到山根下的“八道沟”。第二次扫荡是从山西“落平城”(昔阳)绕道鬼谷子沟下来的,在刮骨崖放哨的民兵来不及通报,就拉响了一颗手榴弹。听到爆炸声,医院人员全部撤离到“八道沟”。鬼子扑了个空,恼羞成怒,纵火把后勤大院烧了。之后,鬼子反复扫荡,伤员在“八道沟”隐藏了一个多月才搬回村里。军民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相互之间有力配合,保障了八路军野战医院的安全。
有了石板房村民的无私支持,野战医院在这偏僻的小山村坚持了两年时间。1943年初,野战医院撤离石板房村,向北继续转移,村民们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群最可爱的人。
泉水淙淙,长流不息。石板房村的云梦山水帘洞,海拔在1300米以上,洞深30余米,水帘洞下方的“白龙泉”从山顶流到山脚,十余里高山险沟,到处是哗哗的水流声;吐雪飞玉的泉水遇沟成潭,遇壁成瀑,沿途形成大小九瀑十八潭,彰显了云梦山的山魂水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