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河市十里亭镇下解村有处“苏秦亭”遗址。
一
苏秦何许人也,今人多有不知。但说起古代育儿书《三字经》记载的“头悬梁,锥刺股”典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锥刺股”出自《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的故事。战国时期的苏秦,字季子,洛阳太平庄人。因求仕途,昼夜勤读“纵横捭阖”兵法谋略经典,至更深夜静,昏迷闭眼,引锥自刺其股,使醒又读,终于成了春秋战国史上的著名外交家、谋略家。
宋代地理学家、文学家乐史撰《太平寰宇记》记载“沙河有苏秦亭。苏秦西说秦人,请货黄金百镒,尽黑貂之裘氅即此地,今有亭存”;明·成化《顺德府志》记载“苏秦亭,在县(指古代沙河县城)西南三十里,俗呼为十里亭。苏秦激张仪西说秦,使人随其后,与同宿,令资以金帛车马即此处”;明·万历《沙河县志》记载“苏秦尝寓于十里亭”;清代乾隆《沙河县志》辑著者,时任沙河知县杜灏,对原先典籍所载苏秦亭之地址实地勘察后,指出“苏秦亭在下解村西”。
二
史载,苏秦,曾拜鬼谷子为师,习练“纵横捭阖”术。学成,先赴秦国见秦惠文王,力图说服秦惠文王采取“连横”战略,对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分而攻之,达到争霸天下之目的。但秦惠文王没有采纳苏秦主张。无奈中,苏秦离开秦国,继续发奋苦读,终悟“纵横捭阖”之真谛,遂游说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合纵”抗秦。在燕国君支持下,苏秦深得六国信任,委任其为“纵约长”,佩戴六国相印,联袂抗击秦国。其间,苏秦发现“六国”中并没有值得“共谋霸业”之君,预判实力正在崛起的秦惠文王必将成就霸业,到时候,佩戴“六国”相印的他将死无葬身之地。经过深谋远虑,苏秦决定将师弟张仪打入秦国,为自己和所辅佐的赵国预留一条万不得已时的退路。苏秦深谙张仪秉性,如果把想法直接告诉张仪,张仪未必肯听信于他。于是,设下了“义激张仪”的局,通过对张仪百倍羞辱,终使张仪忍无可忍,下定决心投奔秦国,誓与苏秦一决雌雄。
为了支持张仪顺利进入秦国,并能受到秦惠文王召见,苏秦安排心腹门客暗中跟随张仪至古湡水(今大沙河)南岸(即今沙河市下解村境)。苏秦门客谎称是赵国商人,愿意馈赠张仪黄金、貂裘氅和车马,资助张仪投奔秦国。二人到达长安后,门客又重金打通王府重要人物,帮助张仪见到秦惠文王。张仪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将“连横”破“合纵”的战略思路讲得天花乱坠,得到秦惠文王赏识,赐张仪为客卿,再拜为相国,全权委托张仪实施“连横”战略计划。张仪为报在赵国遭遇师兄苏秦羞辱之恨,决定先拿赵国开刀。关键时刻,门客向张仪讲述了实情。
《史记·张仪列传》这样描述:苏秦之舍人乃辞去。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今君已用,请归报。”
翻译成白话文即:“我对你是了解不够的,对你了解最深的还是你的同窗苏秦君。苏秦君当年就是担忧秦国讨伐赵国,认为当今之天下除了你,再不会出现能够掌握秦国大权的人了。因此,故意激怒于你,并派我暗处供给你所需资金和物品,协助你进入秦国最高管理层。这一切都是按照苏秦事先设计好的套路办的。今天,你掌握了秦国大权,即将指挥秦兵横扫六国了,我想你的师兄苏秦恐怕真需要得到你的帮忙了……”
《史记》又载,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且苏君在,仪宁渠能乎!”其义是说,张仪听了后,才知道错怪了同窗苏秦,并答应回报苏秦的知遇之恩。
纵览一部战国史,苏秦在世期间,秦兵从未攻打过赵国。而在苏秦和张仪相继去世,秦始皇掌权后的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三月,秦军大将王翦率兵乘势击败赵军,占领东阳(太行山以东),在赵国地设置邯郸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率军攻灭燕赵残余势力,赵国彻底灭亡。
三
战国之初,赵国代表着多数诸侯国普遍推崇的血统贵族主义、土地兼并和官员任用世袭制度,硬实力十分强横。而当时的秦国,虽然硬实力方面已经悄然崛起,但并没有被代表着贵族利益的各诸侯国所接受,并视秦国为眼中钉、肉中刺,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苏秦正是看中了以赵燕为首的强横势力,为了达到利用强者实现自身抱负之理想,这才选择投奔赵燕,促成楚、齐、燕、赵、魏、韩六国“合纵”,被推举为“合约长”。但苏秦的行为违背了历史前进的重要因素取决于人心向背这个铁定的历史规律,以至于最终尝到了所攀附权势的反噬苦果。战国初期的秦国,敢于打破各诸侯国普遍推行的血统贵族、土地兼并和官员任用世袭制度的壁垒,率先开辟庶民社会晋升通道,政治生态和军事实力呈现蓬勃向上态势。当时,从表面看秦国深陷被各诸侯国排挤和围剿的重重危机,但其本质却是顺应了天下大多数人心,是一支推动历史前进的新生力量。张仪正是以洞穿历史的深邃目光,把握住了这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加上所提出的“连横”战略主张得到秦惠文王大力支持,这才得以横扫六国,终使秦国登上称雄一个时代的霸主地位。为后世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一统天下夯实了基石。
中华大地金瓯残破与一统天下的历史交会点,就写在湡水河畔下解村苏秦亭的碑石上,并激励着一代代人演绎历史,品味人生,奉献热情,建设家乡,创造价值,开辟未来。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