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锅岭长城是一组保存较为完整的明代长城关隘。关城坐落于支锅岭北侧山顶,整体布局呈“人”字形。关门下山往东行,有一条古驿道。从关门走驿道约4公里到邢台栗树坪村;经关门沿山顶缓路东行北折约2公里到山西小董坪村。
这座明代长城关隘保存有一块城门石匾,上书“支锅形胜”四个大字,还有落款。这在明长城邢台段诸多关隘里,并不多见。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海毅
调查记录
明长城·支锅岭关
长城编码:今编码在山西省建造时间: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地理位置: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栗树坪村西北4公里晋冀省界处。
经纬坐标:北纬37°11′,东经113°50′
海拔高度:1200米
现存遗迹:关门一座,城墙一道,山险边墙一道,附属卫所三间,疑似烽火台一处。
遗迹描述:支锅岭长城关隘保存较为完整。根据1996年河北省长城文物普查信息,支锅岭长城又称支锅石口,为真保镇马岭口路下辖隘口,始建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长城分布于烽火台山南坡,现存主墙体缘山崖大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分布,总长约275米。墙体石砌,底宽3米、顶宽2.5米,残高0.5~5米。北墙残存部分垛口,垛口上有射孔。关门开于北墙中部,坐西南朝东北。关门向外凸出墙体1米,向内凸出墙体约2米。关门平面呈方形,进深约7米,残高3.9米。中间开拱券门洞,券门上部嵌有石匾。关门内南侧有卫所基址,墙体完好,屋顶坍塌。
穿过松林见明关
支锅岭关位于晋冀省界上。从邢台市区出发沿邢和公路翻越太行山分水岭来到山西省界。省界平缓,有一片松林。停车徒步,走进松林,在断崖处寻山坡上行,不多久穿出松林,视野豁然开朗。
支锅岭关就在松林开朗处。关城位于一座n形山谷顶部,视野极佳,河北方向险峰连绵。关门坐西南朝东北,山西一侧构筑较为完整。门券正上方嵌有一块石匾,阴文“支锅形胜”四个大字。
穿过关门,进入河北地界。关城结构一目了然。厚重的城墙、倾圮的门洞、轮廓依稀可见的卫所,构成了支锅岭关关防体系。卫所在城门南侧,一段残墙伸向悬崖边缘。城门北侧城墙循山势而上,直抵断崖处。依山傍险,支锅岭关称得上“形胜”二字。
支锅岭长城保护员刘兵是浆水镇栗树坪村人,今年57岁,他介绍道:“支锅岭关通往山下的这条古驿道是我们祖祖辈辈去山西时走的路。栗树坪村和山西小董坪村有婚嫁传统,我们在两边都有亲戚。这就是一条回娘家的路,也就这20年才不从这里走。”
在此之前,这条支锅岭关古驿道人们已经走了482年。
支锅岭长城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建城之初,支锅岭长城地位并不高,也没有镌刻城门石匾。根据编纂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的《西关志》所载,支锅岭长城系顺德府所辖长城隘口,由清风岭关带管,额定驻守民壮仅20人。
到万历年间,形势为之一变。尽管经历了隆庆五年(1571年)的“俺答封贡”,中原与北方关系相对和缓,但来自北方的边防压力仍然不小。万历初年,张居正当朝,国家财政富裕,长城沿线又掀起一轮建设高潮。支锅岭关此时迎来扩建,加固了关城城门。
拼出完整的支锅岭
基于我们掌握的支锅岭关相关信息,发现这里也存在缺失“烽火台”的情况。示警是长城主要功能之一。
信都区文保所所长华朋会表示:“支锅岭关是晋冀省界上现存比较完整的明长城遗址,功能设施比较全,没有配套的烽火台确实不太符合设计标准。”
在现场,调查采访记者攀登上支锅岭北侧城墙,注意到在这座n形山谷,除了东侧有完整城墙结构,西侧高耸的峭壁之上还有一段掩映在荒草荆棘之下已经坍塌的墙体。这段墙体并没有出现在此前的文物普查信息里。
华朋会结合记者发现综合判断:“这段墙体很可能是支锅岭关在山险顶部构建的简易边墙。”经现场测量,该边墙南北走向,长约50米,宽0.6米,大部分坍塌严重,呈石垄状。墙体由石板垒砌而成,部分段落保存较好,能看出明显人工垒砌痕迹,石板之间有石灰黏合。
在此处墙体尽头,记者发现一座呈烽火台结构的垒砌石台。由于道路险峻,不便通行。观察航拍视频可看出,该处石板层叠迹象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太行山沉积石英岩崩裂结构。该处疑似“烽火台”是人工垒砌还是自然崩裂形成,有待进一步调查。
门匾上的三个人是谁
支锅岭关门石匾右侧刻写“总督蓟辽都御史杨”“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整饬大名兵备副使姜”,他们分别是谁呢?
我们检索史料发现,这三个人都有来头。
“总督蓟辽都御史杨”是杨兆。据清·嘉庆版《延安府志》记载:杨兆,字梦镜,陕西肤施(今延安)人,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进士。万历二年(1574年),擢升兵部右侍郎、总督蓟辽保定。史称杨兆为人风度凝钧、明达国体,才兼文武。
“巡抚保定都御史孙”是孙丕扬。据《明史·孙丕扬传》记载:孙丕扬,字叔孝,陕西富平人,与杨兆同年进士。万历元年(1573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守诸府,五年春引疾归”。孙丕扬在保定巡抚任上,“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支锅岭关就是在其任内主持扩建的。
“整饬大名兵备副使姜”是姜继曾。姜继曾是山东胶州人。据《明神宗实录》记载:万历三年十月十二日(1575年11月13日),以陕西右参议姜继曾为河南(按察司)副使,驻扎大名。同期,朝廷下发制疏《敕大名兵备河南按察司副使姜继曾》,令顺德府所辖关隘,俱听其管理;并要求每年六月移驻顺德府,待“防秋”结束方能回大名府。
通过这三名官员的履历,可以发现一些信息。三人官阶透露出明长城邢台段的管理路径,即蓟辽保定总督下属保定巡抚,保定巡抚下属大名兵备副使。可是,大名兵备副使由河南按察司副使兼任,而保定巡抚地处北直隶省。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明万历年间对顺德府所辖长城的管理特点,即顺德府长城仍隶属边塞长城系统,但军政管理权从河北转移到河南,又弱化了其作为边塞长城的地位。这从侧面印证了邢台段明长城是明代内长城的末梢。
上述三人,姜继曾最晚到任,参考杨兆、孙丕扬的人事调动,可推出这块“支锅形胜”石匾刻于万历四年(1576年)秋。
值得一提的是,杨兆就任蓟辽总督的前任,正是曾担任过顺德知府(1560年—1562年)的刘应节。刘应节在邢台治水兴农,颇有官声。
记者手记
1996年,河北省文物部门对明长城·支锅岭关进行过文物调查,并公布此关隘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支锅岭关地处晋冀两省交界处。客观地说,从山西和顺县小董坪村前往支锅岭关距离更近,且道路更缓;而从邢台栗树坪村登临支锅岭关费时费力。此次系列长城调查同行的文保工作者表示,此前支锅岭长城一直登记在邢台名下,只是前些年忽然得到省主管部门消息,在文物普查工作中不用再统计支锅岭关了。
支锅岭长城对邢台很重要。这里是明长城邢台段地理意义上的正中间。明长城邢台段自北向南分布于内丘县、信都区、沙河市三地,其中信都区居中,数量最多。信都区自北向南有三条省道,即邢昔公路、邢和公路、邢左公路,其中邢和公路居中。支锅岭关就在邢和公路晋冀分界上。
现在,支锅岭长城编码不在邢台名下,无形中割裂了明长城邢台段南北之间的联系,不利于邢台整体地、系统地讲述邢台长城故事。不过,毕竟支锅岭长城位于省界上,不妨碍有很多邢台方面的长城保护者、爱好者登临。
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长城位于省(区、市)行政区域交界地区的,相关省(区、市)人民政府应加强专题沟通、协商,合理划定相关长城点段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并做好区划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