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我市公安交管部门全面落实相关要求,将农村中队建设作为建立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提升公安交管新质战斗力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强力推进中队建设提质增速,高标准新建28个农村中队(其中一等3个),有力增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质效,农村地区一般程序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较大以上事故连续2年实现“零发生”。
聚焦专业建设夯基固本打牢管控主阵地
坚持“差异建设、特色提升、品牌示范”工作思路,扎实推进农村交通安全治理向专发力、向深拓展、向村组延伸。
在功能定位上,将农村中队由单一执法阵地转型打造为秩序维护、违法查处、事故处理、业务办理、安全宣传等多功能工作实体,覆盖全市161个乡镇。在要素保障上,投入专项资金4300万元,用于农村中队营房、装备等硬件建设;机关、城区警力向农村倾斜,农村中队充实警力461名,达到县级交警总警力的42%。截至目前,全市新建农村中队数量、一等农村中队数量均居全省第一。
突出地域特点,优化专业布局。结合全市山区、丘陵、平原阶梯排列的地貌特征,划分类别实施差异化建设,编制3年总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山区建成5个中队,采取“分类管理、横向联动”模式,重点负责景区及运输通道大型货车安全管理;在丘陵地带建成4个中队,采取“区域管理、中心辐射”模式,实现中队牵头执法管理、联勤联动,打造区域共管格局;在平原地带建成28个中队,采取“网格布警、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实施城区勤务向农村道路延伸。
聚焦机制牵引多管齐下搭建立体防控网
以压实交通安全管理责任为基础,健全完善基础防范、精准打击、重点宣教相结合的警务机制,系统性构建“主体在县、管理在乡、延伸到村”的农村交通安全综治格局。
完善“协同共治+基础防范”机制,向乡镇政府提交交通安全风险分析报告163份,推动237处道路隐患完成治理。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将行政村划分为红、橙、黄、蓝四级,分类派驻“1村1辅警”,实现“路上问题、路下解决”。
完善“精准指挥+动态勤务”机制,依托“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在中队数字警务室集成隐患感知、警情分类、警力分布“一张图”显示,实现可视、可呼、可调功能。以37个农村中队为阵地,布设动态执勤点位216个,覆盖交通事故易发多发、重点车辆高频通行的关键路段,有力提升路面见警率、管事率。新增无人机18架,组建“太行飞鹰”战队,配合地面警力及时发现警情、悬停喊话提示、抓拍突出违法;购置摩托车80辆,加强易堵路段的流动巡逻、警情快处,弥补警车巡逻盲区,用科技力量接长管理短板。
完善“阵地宣防+精准劝导”机制,全市5158个行政村均设置交通安全大喇叭、“一栏一标语”,建设18个户外交通安全宣教阵地,实现由“路口劝”向“阵地劝”拓展。
聚焦数据领航精准赋能激发治理新动力
以深化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应用为牵动,推动业务流、管理流、数据流、应用流汇聚融合,实现实战实效全场景深度支撑。
强化数据资源下沉,整合近5年事故、违法、车驾管等交管业务数据4亿条,共享治安、科信等警种,以及交通运输、城管等部门低敏数据60亿条,汇聚公路沿线2400套卡口设备、5258套视频监控、2939套执法取证设备,以及农村地区2.2万套雪亮工程、路防工程、环保监测等视频监控系统,分类投向基层一线,赋予交警中队更多数据使用权限。市、县两级大力推进人脸、车像、融合通信设备应用升级,对无数据上传、数据质量不达标、视频图像叠加信息不规范的96路卡口点位进行排查整改,对使用频次高、触发预警量大的518路重点卡口点位进行高清化改造,以高质量数据助力高质量管理。
丰富数据应用模型,在临水临崖等关键部位,布设8套远端智能平台,“早、快、准”感知路面塌方、山体滑坡等突发事件。依托公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布设30套移动警务卡口,对模型分析的重点违法车辆精准布控查缉,对存在动态风险的车辆通过“云哨”系统精准提示。今年以来,全市精准查缉重点交通违法8.9万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