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见到石盆村的第一眼,我就想到了散文诗。内丘县南赛乡的石盆村,的确就像一首藏在大山深处的散文诗。
心生欢喜
从鹊山奔腾而下的一道山沟,轻抚着石盆村而过。
一座座小巧的石头院落,散落在山沟两旁,就像山里的日子,安静而美丽。
石盆村真的很小,小到只有百余人,常住人口才二三十个。以至于不敢大声说话,在这样小巧的村子里,你的声音会和鸟鸣一样,一不小心就会回荡到天空里去。
这里的石头院落谈不上多么宏伟,但胜在平和淡然。绕过那上宽下窄的石头影壁墙,就是生活的故事。
一对夫妻在院落里干活儿,衣着朴素,心生欢喜。
古树参天
石盆村的古树特别多,古槐、古柏,甚至还有棵260年的老柿树。
而这260年的树龄,在石盆村的古树里,也只是年轻辈。800年、600年的古树,就有好几棵。
在这些古树面前,时间也都失去了痕迹。
多少辈石盆人,在古树下生息。
土生土长的石盆人,除了外来的媳妇儿,都姓王。据说,这是从南和区白佛村迁过来的一支。中国古代的人口迁移是残酷的,也是浪漫的。残酷的,你比如说明永乐年间的人口大迁移,多少人倒在了迁移的路上;浪漫的,你比如说一家人走到一个山明水秀的地方,相中了这里,好吧,就是这里,起房盖屋、鸡犬相闻,就是世世代代。
老庙遗址
石盆村,有一处老庙。
确切说是老庙遗址。
很多老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但还是残留着几段规模不小的青石台阶。其中一段台阶方向近乎80度角,长度足有五六米,台阶上坑坑洼洼都是时间留下的注脚。“天地人”三层院落的传统庙宇建造遗痕,清晰可见,让人依稀想象得到当年鼎盛时期,这座老庙的繁华。
如今,青石犹在,古木沧桑。
红色村落
石盆村还是个红色村落。
我们见到了冀西游击队总队长杨秀峰曾经居住过的一座二层院落。
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期间,杨秀峰领导军民抗日,陆陆续续在这里居住和工作了差不多一年时间。杨秀峰夫妇居住在二层的两间屋子里,屋子里土炕还完整保留。一扇窗户朝着进村的主路,方便瞭望,及时发现敌情。日本鬼子曾经进村扫荡,杨秀峰带着人从后山及时转移。
在杨秀峰曾经居住和工作过的院落之外,有一处巨大的石碾。石碾边沿上,刻着“光绪贰拾叁年王举志”字款。
烽火岁月里,一砖一石,都是历史。
上池之水
石盆村为何叫石盆?
石盆村有很多扁鹊的传说故事。
石盆村在鹊山腹地而建。顺着石盆村爬上鹊山,你会发现一处直径一米的天然石臼,像是一个大盆,这也是石盆村名的来历。这个石臼,存大自然的雨露精华,倒影蓝天白云。远处的内丘城清晰可见。
太史公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有:“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的记载。内丘文史专家李恒坤考证说,这个石臼就是《史记》里的“上池之水”,相传扁鹊在此饮上池之水三十日,可见五脏症结。
石臼附近,还有传说是扁鹊居住过的九仙洞。顾名思义,九仙洞有九个天然的石洞。还有石鹊石,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喜鹊。
石盆村和神头村、扁鹊庙相距不远,同属内丘县南赛乡。千余年前,内丘县古木参天、中草药植物繁茂,扁鹊带弟子在这一带行医,终成流芳青史的传奇。
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历日,寒尽不知年。愿一起读读石盆村这首大山深处的散文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