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红,1974年5月出生,山西阳泉人,邢台市天泉酒店董事长。1993年,他从山西老家到邢台武警支队参军入伍。1996年,退伍后的刘瑞红没有回老家发展,而是怀揣着梦想扎根邢台,打拼至今已有28年之久。“邢台人实在,打起交道来特别有亲切感,我从没感觉到自己是个外地人。”刘瑞红说,他愿意为建设“太行泉城”贡献更多力量,让自己的“第二故乡”越来越美。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杜明 文/图
1靠手艺吃饭,积累创业经验
1997年,23岁的刘瑞红结束了3年军旅生活,他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选择。“我认为老百姓离不开‘吃、住、行’,而且3年下来,对邢台的印象特别好,就决定留在邢台边打工边积累创业经验。”刘瑞红说。
曾是炊事班班长的刘瑞红选择先在餐饮行业就业。这样不仅个人吃住问题得到了解决,还能省下不少生活开支。刘瑞红第一份工作是饭店的后厨,作为一名退伍老兵,他工作起来干练有素,灶台总是收拾得非常整洁,精湛的厨艺也频频受到食客们的好评。晚上回到宿舍,刘瑞红并不急于休息,而是钻研不同菜品的烹饪方法,“爱琢磨”的他,很快在饭店站稳了脚跟。
1997年到2004年,刘瑞红先后换了多份工作,收入也从每月四五百元涨到了每月近两千元,让他变成了当时的“高收入”人群。同时,刘瑞红也从后厨的“掌勺人”逐渐走向台前,由餐饮行业转而投入到酒店行业。1999年,刘瑞红成为了原胜安宾馆经理,同时还交往了一位美丽善良的邢台女友。次年,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当年留在邢台,是我最正确的选择。”刘瑞红回忆着说,幸福美满的家庭和小有所成的事业,让别人对自己羡慕不已。不过他不甘于此,心中逐渐有了自主创业的念头。
2创业三月亏损近10万,坚信自己终成功
2002年,刘瑞红的儿子出生了,但他们一家三口仍生活在出租房内。为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毅然选择了辞职创业。“当时感觉自己已经‘摸透了’餐饮行业,刚创业的时候信心十足。”刘瑞红说,2004年,他与朋友筹集了11万元开了一家“西安大米凉皮”快餐店,本想着每天能有不错的盈利,然而过了3个多月,就亏损了9万多元。
用刘瑞红的话说“当时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身边也开始出现了让他转让止损的建议。在餐饮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刘瑞红深信快餐项目的前景,骨子里不服输的心态,不仅没让他退缩,反而酝酿起了开分店。
2005年,顺德路店开张了,此时的刘瑞红也背负了近7万元外债。“压力肯定是有的,但我对自己有信心。”刘瑞红说,有人劝他放弃创业重新找一份工作,但他却告诉自己“要放手一搏,不能走回头路”。
只有努力,才能在机会出现时牢牢把握住。仅1年的时间,刘瑞红的快餐店就扭亏为盈,让他还清了所有欠款。随后,刘瑞红相继在邢台市区开了6家快餐店,打破了此前亲友们对他的质疑。
时代在发展,刘瑞红的经营思路也随之改变。经过筹划,2015年,刘瑞红开始向综合型酒店转型。次年,拥有130间客房、20间餐饮包房、3个会议室、1个宴会厅的天泉酒店开始对外营业。“事业上的成就,离不开邢台亲友和消费者的支持。”刘瑞红说。
3以邢台为家让更多人了解古城文化
作为一名老兵,刘瑞红可谓是退伍不褪色。疫情期间,刘瑞红勇于担当,主动承接了市二院医护人员的食宿安排。2020年的大年初四,他将共计2800只口罩和6000元现金送到了邢台红十字会,也成为了我市第一个捐赠口罩的人。为有需要的人送蔬菜、生活用品……寒冬里,刘瑞红倾尽全力地为大家筹集物资。
“在邢台这么多年,我早就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刘瑞红告诉记者,自2018年开始,他经常去看望邢台养老院的老人们,并送去爱心物资。“现在邢台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也坚信大家会越来越幸福。”刘瑞红说。
每年回老家,刘瑞红聊得最多的就是邢台的人文历史和特色景观。“我经常邀请山西老家的商人和旅游爱好者来邢台看一看,还会向酒店客人推荐旅游路线。”刘瑞红笑着说,如今他给外地的客户、朋友打电话时,都会顺便邀请他们来邢台旅游。
今年8月,在西安参加培训的刘瑞红向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务人士介绍了邢台发展前景。两个月后,武汉的一名投资人专门来到邢台考察,作为“东道主”的刘瑞红带着他走遍了好南关、南北长街、清风楼、百泉鸳水公园、大开元寺等景点,一趟下来对方对邢台非常认可,表示将认真考虑在邢台投资兴业的事宜。
近期,刘瑞红还将前往沈阳培训。他提前准备了一本关于邢台的资料集,准备向更多的商业伙伴和客户推介这座有着3500年历史的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