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代的万里长城呈“丁”字形,有三个端点。一般认为东端点是位于秦皇岛市的山海关,西端点是位于甘肃省的嘉峪关。根据明代长城志书记载,明朝有一条向南延伸到北直隶顺德府(今邢台市)的内长城。峻极关是顺德府境内位置最靠南的一座长城关隘,这里是明代万里长城的南端点。
另外,峻极关与邢台境内其他长城遗址不同,它是一座明代重修的“唐关”。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海毅 文/图
调查记录
明长城·峻极关
长城编码:130521353101170003
建造时间:唐会昌四年(844年),明代重修。
地理位置: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五条梁村东南约900米处,摩天岭北下。
经纬坐标:北纬36°59′,东经113°48′。海拔高度:1365米。
现存遗迹:关门一座,城墙一道,关前古驿路一条。
遗迹描述:峻极关关门坐西北朝东南。关门南侧为摩天岭,有山险紧抵关门石墙,从关门顶向南循山险脊背而上,有城墙,直抵峭壁。关门东侧平缓,有城墙伸向断崖。关门为石拱券门,青石垒砌,门高3.55米、宽2.5米、深2.9米。门东侧有短墙,如臂膀,墙长8.0米、高4.8米,墙底厚1.3米,顶厚1.05米,白灰勾缝。
关门南侧城墙长约90米,其中有7米保存较为完整,顶宽1米、基宽1.5米、高1.3米,其余坍塌成石垄。关门东侧城墙残存约170米,大部为1米宽石垄,近城门处有1.8米高残墙剖面,可见城墙为毛石构造,黄土填充。关门西北侧原有卫所,今无存。东南门外现存古驿道,道石尚存。
关门北侧取土坑中发现有明显战汉时期文化层,夹杂骨殖、绳纹或网格纹大瓦、素面陶片等遗存。
1 峻极关的唐朝往事
峻极关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关隘。唐代是这座关隘的高光时刻。唐朝重视峻极关是因为昭义军藩镇。峻极关是昭义军重要交通物流和军情传递枢纽。
邢台文史专家赵福寿介绍:“昭义军辖地特殊,横跨太行山东西。东部有邢洺磁三州,以邢州为中心;西部有泽潞二州,以潞州(今山西长治)为中心。从邢州到潞州最近的交通线就是取道峻极关。这条路尽管不如更南边的滏口陉好走,但胜在距离近、路程短、更安全。滏口陉近魏博军控制的相州(今安阳),容易遭设伏。”
安史之乱后,卢龙、成德、魏博三镇盘踞河北,桀骜不驯。朝廷对河北控制力有限。唐德宗时,在大将李抱真主持下,合并分属太行山东西两侧的泽潞邢洺磁五州地为昭义军藩镇,整顿军备。《旧唐书·李抱真传》载“时天下称昭义军步兵冠诸军。”昭义军藩镇邢洺磁三州成为朝廷为数不多能实控的河北州郡。峻极关正是连接昭义军太行山东西的枢纽。
唐武宗会昌三年(843年),昭义军节度使刘从谏去世,私自遗命其侄刘稹接任。宰相李德裕建议唐武宗征伐刘稹。《新唐书·杜牧传》记载,大诗人杜牧进言:“昭义之食尽仰山东(邢洺磁)。常日,节度使率留食邢州。山西兵单少,可乘虚袭取(潞州)。”
第二年,朝廷收回对昭义军的控制权,委派德高望重的卢钧接任昭义军节度使。同一年,加固峻极关。峻极关是昭义军从邢州运输粮食、往来兵马到潞州的便捷通道。从中唐到五代,峻极关位置重要性和繁忙程度比后世要高得多。
2 “丁”字形长城的南端
到了明代,远离九边重镇的峻极关拥有一个显著标签——明代万里长城最南端。明代修建的万里长城呈“丁”字形结构。峻极关就位于“丁”字收尾这一笔的尖钩处。
赵福寿认为:“在明代编修的长城志书里,明确记载从京师向南沿太行山分水岭修建的长城关隘到北直隶顺德府为止。太行山过顺德府再往南行是武安,武安明清时期属于河南省彰德府(今安阳市)。峻极关当年是河北、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处。”
邢台长城在明代属于真保镇故关所辖顺德府地方隘口。顺德府以南的关隘视为内地关卡,不再属于边塞长城。谭其骧所著《中国历史地图集·明朝》也把明长城邢台段标为内长城最南段。
那么,“丁”字收尾这一笔是如何得来的呢?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后,朝廷迫于北方边患压力,开始沿太行山分水岭修建南北分布的长城关隘。这一建造工作在明嘉靖年间迎来高峰。这是由于在嘉靖二十年发生了瓦剌骑兵入寇山西,逼近井陉,试图翻越太行山侵掠华北平原的危急情况。史载“至围太原,逼井陉,恒襄震动”,“恒襄”是恒山、襄国的合称,即今石家庄、邢台。
朝廷于是加快布局长城纵线。同年在顺德府境内修建了锦绣堂、鹤度岭、黄榆岭、庄儿角等关隘。又在第二年修建马岭、龙讲沟、青纱崖、邢家峪、七里会、爱子崖、明难沟、风门岭、际道儿、猪道闯、支锅石、路罗岭、青阳沟、王三铺、鹿路岭、夫子岩、货郎神、黄背岩、数道岩等关隘。加上此前就有的部分关隘,共同形成了顺德府地方隘口体系。
因为峻极关,邢台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里拥有很有意义的一个位置。
3 发现疑似东坡烽火台
登临峻极关,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一目了然。
峻极关长城保护员、邢台五条梁村民李继增说:“峻极关东北是邢台白岸川,走河谷下去,能到邢台;东南是武安活水川,下面是北洺水,流到邯郸;往西,山西的路好走,到左权更快。”
如此枢纽,早在战国晚期就已利用。秦赵对峙时期,赵国迎上党(今长治)沿太行山建赵长城,防御秦军。在此前文物普查中,曾在峻极关附近发现大量战汉时期陶片、瓦片。
此次一线调查行,也有同样收获。信都区文保所副所长高晓龙在现场采集到若干片战汉时期陶片,他向记者介绍:“峻极关一带战汉时期遗存分布面积较为广泛,遗存数量很多。峻极关所处位置是一处文化内涵较丰富的长城遗址。”
然而,我们对比此前峻极关文物普查结果,注意到在峻极关的档案里,只写到了城门、城墙残断和卫所遗迹,并没有关于烽火台的记录。
高晓龙认为:“一座长城关隘,烽火台是标配。长城关隘主要功能之一即烽火示警。如果没有烽火台,意味着功能缺失。而峻极关作为战汉至唐代,又至明代均有重要军事行动记载的关隘,烽火台于情于理是一定要存在的。”
基于这一判断,我们在峻极关地毯式寻找可能的烽火台遗迹。最终,在关门东侧约220米处,找到一座高度疑似烽火台石台基。
该处石台基南侧紧邻断崖峭壁,边长约3米,凸出地面约0.5米,完全被杂草、荆棘覆盖。拨开覆盖草植,土层下有碎石块,部分呈叠摞状态。疑似烽火台所在位置是峻极关所在山岭东侧制高点,可清晰观察从武安活水川登临关城的古驿道以及远处山下村庄。这处疑似烽火台遗迹还需专业勘察进一步验证。
记者手记
站在峻极关门外,一种苍凉豪迈感油然而生。这处曾经鸡鸣三省的地方有着丰富的历史过往。
峻极关以其位置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不能简单地看作明长城邢台段一座普通关隘,而是要将其置于更宏大的视野里观察。峻极关是中国明代万里长城东端、西端之外的第三极——南端。在地理坐标意义上,峻极关可与山海关、嘉峪关齐名。
我们在现场不仅体会到峻极关扼守三省交界的重要性,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情况。峻极关的归属曾存在分歧。在现场,有一块左权县于1994年立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还有一块武安市2009年立的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但是国家文物局认定公布的峻极关长城编码登记在邢台市信都区。信都区组织安排了两名峻极关长城保护员负责巡查维护。
山西方向的山林防火消防道路已经修建到峻极关关门口。我们此行得益于此,省却了登山的麻烦。峻极关位于邢台、邯郸、晋中三地传统分界点上,需要三地合力保护。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要求:长城保护范围内不得进行建设工程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明长城邢台段大多处于地市界线上,仅明确保护范围一项就需要多地协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