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今南和区阎里乡宋台)人,唐代的四大名相(房、杜、宋、姚)之一。自幼耿直、素有气节、博学广才、精于文辞。调露二年(公元680年)时年18岁的宋璟就中了进士,曾任上党尉等职。垂拱三年(公元687年)作长诗《长松篇》《梅花赋》,托物言志,追求高洁的思想。宰相苏味道巡视东川时,看到《梅花赋》,认为宋璟是难得的人才,推荐给武则天,被封为监察御史。邢州清河郡是武三思的封地,时遭水灾,武三思派人强征赋税,宋璟为保护百姓利益,发文告让百姓拒交一切赋税,武三思恨之入骨,找借口把宋璟排挤出京,任杭州、安州刺史。
景云元年(公元710年)睿宗看中宋璟才能,任为宰相。宋璟一上任便大力整饬卖官鬻爵,吏治沉冗,贪污贿赂等不正之风。与姚崇一道,力排众议,割除“斜封官”数千人,朝纲为之一振。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宋璟复任宰相。在辅佐玄宗时,大胆革除旧弊,坚持用人以德为先,杜绝私用非人,平反冤狱,实现了“开元之治”,唐朝中兴大好局面。
“开元之治”唐朝中兴实乃姚崇、宋璟之功也。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十一月十九日,宋璟病逝于洛阳官邸,享年75岁。玄宗封宋璟为太尉,赐号文贞。次年五月,宋璟的子孙遵照他的遗嘱,将宋璟安葬于沙河“太尉之乡”的东户村,并在父亲墓外2.5公里处建宋氏祠堂。实现“生以尽忠,死以尽孝”的明训。宋璟神道碑通高4.08米,宽1.6米,厚0.47米。碑文由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颜真卿分两次撰文和书写,共3500字,详细地记录了宋璟平生事迹和政治上的伟大贡献。撰文的时间是颜真卿60岁和70岁时所书。其书法艺术正是炉火纯青的时候,字迹端正,巨细有法,雍容大度,雄伟豪放,所以宋璟碑被历代政治、历史、书法诸家所推崇。北宋文学家一代宗师欧阳修接到宋璟碑文拓片时爱不释手,赞曰:“如此忠列士,道德君子,庄严尊重,畏而爱之。”宋金石学家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其所著的《金石录》中把宋璟碑列为上品,放在首篇。元代书法家鲜于枢称宋璟碑“英风烈气,见于笔端”。明文学家都穆称宋璟碑是人、文、字俱佳的“三绝碑”。清代吏部尚书、大学士魏裔介称此碑是“文则景星庆云,字则龙翔风翥。”盖文贞公为唐一代奇绝人物,而鲁公气节皎皎与日月争光,精神相耀,故不肯轻著一笔,真世之鸿宝也。史上著名的金石专著如:《金石翠编》《观妙斋金石考》《艺舟双楫》等都将宋璟碑列为全国首屈一指的艺术珍品。至此宋璟的事迹及碑文书法的艺术成就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在邢台人民心中升腾起来,是那样高大雄伟。宋璟碑也像高山峻峰一样耸立在人们心中,让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自古沙河县(今沙河市)虽地处京畿,南北通衢之上,但由北临沣河,南濒洺水故道,中流湡水(沙河古称),给人留下黄沙弥天,河水漶漫的印象。自宋璟埋到沙河东户以后一千四百多年来,各朝的官员名士因仰慕宋璟的英名而前来拜谒、凭吊的人络绎不绝。来到沙河或吟或颂留下大量的诗歌散文。据不完全统计,碑文序跋十九篇,诗词歌赋四十五首,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宋璟政治贡献和个人品质进行颂扬;对唐朝及不同朝代得失进行评判;对宋璟墓祠凭吊后的情感抒发,其政治和艺术价值都很高。在这些作者中职位最高就数唐朝玄宗皇帝和清朝的乾隆皇帝。
在沙河古县志的记载中,来沙河拜谒的还有各朝代重臣名相,史上有名的是:金朝御史周昂,元朝提刑按察使翰林学士王博,明朝兵部尚书王骥,清朝宰相文渊阁大学士陈廷敬及广东巡抚体仁阁大学士朱珪等。王骥用四言诗对宋璟的一生事迹进行高度概括,诗句长达八十二句,这在诗词作品是非常少见的。在诗词结尾表达了“载瞻载拜,景仰曷忘,缓尔后人,千古流芳”的愿望。陈廷敬来到沙河照例参拜,写下著名七律诗《宋广平祠次碑荫韵一首》,诗曰:“凤阁衣冠古庙荒,关山秋晚更斜阳。一时仙李原春色,千古梅花自异香。转恨君臣空蔓草,独看陇墓下黄羊。鲁公遗迹裴裹久,新目泠泠映石床。”诗中充满了敬仰,痛挽之情。朱珪因到南方出差,路过沙河,知乾隆帝九月刚走也慕名前来拜谒,因是冬天,雪封荒园,孤亭在野,荷花凋零。一般诗人定会见景伤感的,但朱珪却把这些自然现象幻化成宋璟的“当时高寒骨,不嗅妖卉腥”品格,也确有一番意味。来沙河参拜的不仅只是重臣名相,也有不少诗坛才俊和文坛领袖。
诗以言情,文以载道。流传于邢襄大地诗赋文章,对泽润文运,倡化社风起到一定作用,邢襄大地人才辈出,星光灿烂。如北宋的“廉于进,勇于退”天章阁待制、知制浩龙图阁学士陈荐;元代一代名臣刘秉忠、张文谦,科学巨匠郭守敬;明朝的文状元曹鼐,官居二品的仍如寒士的副都御史朱裳;清代武榜眼张虎臣,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等等。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也是历史规律吧!宋璟文化之所以能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这也正像元朝翰林编修在诗中写的那样:“不是丹诚照日月,遗踪安得到如今”,也像宋璟十七世孙,明兵部侍郎,江西临安王宋琰在《望始祖文贞公墓》诗中所表达的那样:“文贞赐谥名犹在,开国重勋事岂磨”。
1992年十里铺村及宋氏后人集资重修了梅花亭,重建了宋公祠,扩建碑堂十余间,南建偏殿十九间,聘请中国著名雕塑家重塑了宋文贞公像及壁上浮雕并加派专人看护。
宋璟生于邢襄,葬于邢襄,岁月的孕育,历史的馈赠,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我们联系历史与现实的纽带,成为我们继承与发展的动力,成为我们精神财富的支柱。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赵秀瑞整理)
本报投稿电子邮箱:xingzhoubao12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