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阅读机
2025-10-12
星期日
当前报纸名称:邢州报

黑虎关 深谷隐城垣

日期:12-11
字号:
版面:06 发现       上一篇    下一篇

黑虎关峰火台

扫码看视频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众多遗址中,黑虎关遗址显得很特殊。现存黑虎关遗址主体并没有位于晋冀两省分水岭垭口上,而是位于河北省一侧半山腰一条叫作“营房沟”的深谷处。

当地老人回忆,现存黑虎关是该处长城的山下部分,在山顶今邢左公路晋冀省界处还有关墙。奇怪的是,如此庞大的长城关隘在明代长城志书中并未录名。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李海毅文/图

调查记录

明长城·黑虎关

长城编码:130521382102170004

建造时间: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

地理位置:邢台市信都区白岸乡大西庄村西南约1.1千米营房沟。

经纬坐标:北纬37°03′,东经113°46′海拔高度:870米

现存遗迹:关城关门残垣、一道城墙,附属一座烽火台,新发现部分营房石基。

遗迹描述:黑虎关城墙平面呈“一”字形,西北-东南走向,残存墙体全长330米,毛石垒砌。关门坐西南朝东北,门券坍塌。关门北侧20米处有山泉(河)水流过,河口宽约15米,推测古时应建有水门。河口南侧墙体残存,墙宽1.8米;河口北侧墙体向北山坡延长约30米,墙体坍塌呈石垄状。关门残垣向内外侧突出,门深5.2米,门口宽1.8米。黑虎关南、北、西均为高山。关墙南山山脊岩石上存有一处烽火台,毛石垒砌,内以黄土碎石填充,边长约3米,高约1.5米。

此关在半山腰处。关墙南侧有三道山谷,各有山溪汇流,其中一道山谷名“营房沟”,通行人,为古驿路,今废。山顶邢左公路信都区与山西省晋中市左权县交界处原有一道关墙,并建有卫所,今无存。

1 黑虎关得名推测

在现存明代长城志书中没有关于黑虎关的记载。从其形制看,这里应是一座明代长城遗址。那么黑虎关是如何得名的呢?

现存黑虎关遗址位于晋冀太行山分水岭东侧半山腰处,附近有一座大西庄村。67岁的大西庄村民李文生向记者回忆:“曾经听村里老人说,黑虎关这里对应天上的一位天神,好像是个武将。这个武将是黑虎星,所以叫黑虎关。这个关名在我们这里流传几代人了。”

记者在《西关志》和《四镇三关志》中发现,志书明确记载邢台境内有明长城24道关隘,且由北向南逐一记名。现存黑虎关北侧2.5公里处有一座夫子岩关,其位置是明确的。在志书中,夫子岩关之南依次是庄儿角关、货郎神关,没有黑虎关之名。

原邢台文物管理处处长、邢台文史专家李恩玮表示:“邢台之前历次长城遗址普查,这里登记的名字都是黑虎关,这是民间的叫法。没有发现志书中提到的庄儿角、货郎神两道关隘遗址。”

1989年《邢台市交通志》曾记录黑虎关邻近“邢左公路”修建信息:民国时期,曾有邢台向西南至山西省辽州(今左权县)界的大道,该大道通过庄儿角口至辽州界。1965年11月,邢台以这条大道为基础,开始修建能通行汽车的干线公路,即邢左公路。据此,黑虎关背后太行山分水岭隘口是庄儿角口。

当地百姓中流传的“黑虎星”这一线索如何解释呢?

曾参与编纂《邢台县志》的邢台民俗文化学者沈五群表示:“在邢台县(今信都区)山区有广泛的财神信仰,很多村子都建有财神庙,当地信奉的财神主要是赵公明。”在道教神话里,赵公明以黑虎为坐骑,主买卖求财。黑虎星对应的正是道教里的赵公明。“财神”和“货郎神”有对应关系。

如此看来,或许黑虎关要分开来看,其山顶部分是庄儿角关,山下“营房沟”部分受货郎神关名称影响。就此推测,李恩玮表示:“这是一个基于史料和传说的合理推测,但还需进一步讨论。”

2 营房沟里寻旧貌

根据当地百姓回忆,结合史料和黑虎关遗址现场调查情况,可大致复原黑虎关长城体系。该体系由山下营房沟城垣、山顶庄儿角隘口和之间的古驿道组成。

现存黑虎关主体仅剩营房沟城垣残部和古驿道残迹。山顶庄儿角隘口遗迹位于邢左公路晋冀省界处,今无存。

我们沿邢左公路行驶到白岸乡大西庄村后,继续向西行,在半山腰一处山路拐弯处,弃车步行,进入“营房沟”山谷。黑虎关在距谷口约350米处。之所以叫营房沟,李文生说,是因为这里“听老人说有一大片当年看长城的当兵人住的地方。”

已经在黑虎关前生活了约40年的乔佰玉、赵海梅老两口向记者指引:“以前这里好多营房,现在还能看到一些没拆干净的地方。”我们在现场发现了部分疑似此前文物普查未记录的古营房墙基遗迹。

据《西关志》记载,顺德府所辖长城关隘可分为三个等级。其中1座“总管关隘”是马岭关;总关之下有10座“委官关隘”,驻有朝廷委任的官员负责管理工作;剩下的13座关隘是“带管关隘”,不设委官,只有民壮(民兵),由委官关隘带管。货郎神关是委官关隘,驻有委官2员、民壮100名。如此规模,当配套足够的驻防建筑。“营房沟”这个地名的存在,也是黑虎关或是货郎神关的一个佐证。

黑虎关关门券门坍塌,仅剩残垣断壁。南侧城垣保存较为完整,依循山势向山上修建。关门南侧有蹬道通往峭壁山脊,顶部有一座烽火台,由毛石砌筑,居高临下,可尽览白岸川。

3 黑虎关是历史缩影

黑虎关让我们看到中原农耕文明的“生活”和“交流”,而不是北方“边塞”和“冲突”。

一条山溪纵贯营房沟,穿过黑虎关城墙,流入白岸川。两年前大西庄村完成民用饮水改造,将此前村民饮用的村北水源置换成位于村西南营房沟的山泉水。村民李文生说:“这里的水好,比村北的水甜。”当年驻守黑虎关的官兵吃的也是这条山溪水。

在黑虎关背后,有人工改造的石坝梯田一层层几乎推向山顶。李文生指着营房沟梯田上茂密的树林说:“这些树有的是我们栽的,有的是自己长的。你看这棵带着疤痕的漆树,就是当年割树皮取树漆的痕迹,现在已经过去很多年。这里还有楸树、橡子树、核桃树、柿子树。”石坝改坡为梯,固土涵水,对山下农田起到保护作用。

“石坝是顺着古驿路建的。1996年邢左公路硬化之前,那条古驿路我们还在使用。以前从大西庄村去山西串亲戚、换粮食都走这条路。后来邢左公路硬化好走了,我们也就不走这条驿路了。现在都是杂草,不好走。”李文生说。

信都区文保所副所长高晓龙说:“修建石坝和修建长城城墙用的石头都是本地产的经过粗加工的毛石,原材料是一样的。”

在现场,我们对比当代修建的石坝和明代修建的长城城墙,其形制几乎一样,不辨异同。然而,长城是为了防备边患,石坝是为了改善民生。五百年来,人间换了,就连一块普通的石头都有不同的“命运”。

在黑虎关前,这“水、石、路”就是大历史的缩影。

记者手记

由于明朝长城方志里没有“黑虎关”这个名字。为此,弄清楚关名由来,成了我们此行的第一个任务。最终,虽有初步结论,但毕竟尚属推测。只能留待今后更多资料出现来评定了。

邢台明长城是邢台文化重要载体和外延。在这里可以观察到明代长城文化、明清晋冀商贸文化、邢台山区农耕文明、邢台太行山古村落文化等多个文化类型。

根据此前文物普查数据,邢台市有长城段落8段,关口9座,烽火台、马面、敌台等15座。这些长城遗迹连缀起来就形成邢台长城文化带。然而明朝顺德府境内至少有马岭关体系下的24道关隘,以及数座未列名关隘,加上戍堡、巡检司、小隘口等,相关遗迹点位应不少于30处。远比现有统计的要多。

在此次记者一线调查过程中,我们不断获悉有一些此前并未被文物普查所统计在内的明代长城遗迹。看来,邢台长城文化带有很多潜在信息有待丰富完善。这需要相关部门开展专项深入调查,把邢台明长城这块复杂的拼图拼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