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家乡古老的大街上,一貌一景讲述着百年老街的历史故事——方方正正的四合院,青砖蓝瓦古门楼,大门口两边的上马石。更吸引我的是门楼下那一对对青石门墩。曾记得小时候趴在上面吃饭,坐在门墩上听大人们讲故事,听着听着趴在门墩上就睡着了。时光如梭,几十年过去了,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繁华的老街,如今街静人空,只有大门两边的门墩还静静地卧在那里守护着。它们现在都已成古物,我不由得向它们走近,去进一步了解它,研究它,讲它辉煌的历史故事。
在中国古建筑中,石材一直被广泛使用。有这么一组石构件,它枕于门框和门扇之下,卡在门槛两端,承托门扇研磨,经受风吹日晒。它就是我要说的“门墩”,门墩又称门枕石、门鼓石、门台、门座、镇门石,适用于东亚传统建筑的大门底部。门墩最初的主要作用是固定门框、门槛和门轴,整体称门枕石,门外部分称为门墩。门枕石在中间有一个槽用于支撑门框,门内部分有一海窝用于插入门纂(门轴的下端),与固定在中槛上的连楹一起起到固定门轴,便于门的开关作用。随着时代发展,门墩露于门外部分不断增高、增大,成为表达审美、装饰门面的主要物件。时至今日,门墩既保留了作为建筑构件的使用功能,又新增了装饰审美功能。
家乡门墩的主要材料是太行山区原始青石石头,它石质坚硬光滑,细腻耐磨,色泽光亮,抗震不裂,是高大建筑、庙宇、祠堂、石画雕刻的优质石材。一方水土造就一方能人,在我们家乡从古到今成长出许多石雕技术较高的石匠人才,(过去称做石头活计的为“石匠”,农村过去称四大匠师为:木匠、铁匠、瓦匠、石匠)现在被人们尊称为“技术工匠”。石匠把山坡上的石头取出,根据所需物件的大小进行加工,然后在石材上画出所需要的图案,按照图案再一锤一凿地精雕细刻。石材雕刻是非常细腻的活,来不得半点马虎,每一锤每一凿都要认真细致,一不小心雕错一处,整个雕塑作废。石匠也是一个很苦很累很脏的活,一年四季在室外和石头打交道,手里的石凿、石锤几斤重,手上的风裂口子一年四季贴着胶布。他们用汗水和技术把一块块石头雕刻得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把鲜活图案雕刻在门墩上,把工匠才艺流传后世。
我们家乡在太行山东麓,冀南南部,农村建筑主要以四合院建筑为主,门墩,是门楼中比较有特色的一个组成部件。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因此门墩也是了解中国石刻文化的艺术品。在历史演变中,家乡的门墩在外观上主要形成了箱式和鼓式两种形态。听老人们介绍和查看有关资料,书香门第家庭多用箱式门墩,造型源于文人经常使用的书箱外形和文官所戴的官帽。武将之家、官宦之家则多用鼓式门墩,造型源于军中的战鼓和中国古代的路鼓。路鼓,即官衙外用申诉之鼓。《吕氏春秋》记载:“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其意为,尧舜为王时,曾在交通要道设有鼓和木牌,百姓可以击鼓求见,或是将自己的意见、冤案写于木牌之上。后来,“欲谏之鼓”的样式逐渐移植到门墩上,而“诽谤之木”逐渐演变为华表。门墩上通常雕刻一些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鼓形门墩在两侧鼓面、箱形门墩在其箱体四面,都常雕刻动物植物,取其美好寓意:猴子寓意官爵,仙鹤寓意长寿,天鹅寓意鸿鹄之志,两只喜鹊寓意双喜临门,莲花寓意清廉,石榴寓意人丁兴旺,牡丹寓意富贵,百合寓意百年好和。这些小小的门墩,不仅让出入的家人看到时心生欢喜,也给来访的客人、往来的行人,送出美好的祝福。
门墩的地域特色也十分明显,如陕西的粗犷,江南的细腻,山西的精致,鲁西南的则有孔孟之乡的儒雅,广东地区狮首和伏兽的表情笑容可掬,太行山一带的门墩融精致细腻为一体,栩栩如生,给人一种安全、快乐、美的感受。
中国有一句成语叫“门当户对”,什么叫门当户对?门当就是门墩,户对则是指门楣上的门簪。门当户对,这是古代建筑中对称美的体现,后来则引申为婚姻般配。
说完门墩的来龙去脉,不由得又想起了小时候坐在门墩上听大人们讲故事,趴在门墩上面吃饭、玩耍、和泥、写作业。我每次回农村老家,都要有意识地从我们村老街走过,走近古门楼前看一看,用手摸一摸门墩,用相机多拍些老街的实物,如门墩、门楼、旧楼房等,多留些记忆。现在,随着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老街无人居住,无人修整,房屋倒的倒,塌的塌,村庄里的旧式古老建筑逐渐减少,门墩也日渐稀少。我想古老的石材门墩建筑作用和石雕文化艺术不能丢,应该永远保存历史,流传于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