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四镇三关志》记载,黄榆岭关是明长城邢台段二十四座关隘中唯一的一座“冲关”,其他均为“缓关”。可见,于明朝镇守官民眼中,黄榆岭关被视为长城邢台段最为冲要险峻的所在。
登临黄榆岭,东望燕赵,高崖悬厂;西看三晋,周道逶迤。古人于此感叹:太行天下脊!
邢台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李海毅
调查记录
明长城·黄榆岭关(营里关)
长城编码:130521382102170006
建造时间:明·洪武三年(1370年)置巡检司,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建关城。
地理位置:邢台市信都区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约2.3公里,黄榆岭隘口上。
经纬坐标:北纬37°15′,东经113°52′海拔高度:1020米
现存遗迹:关城墙体、关门,附属一座敌台、一座卫所基址、两座烽火台。
遗迹描述:黄榆岭关长城东坡为悬崖,西坡平缓,沿山脊修建南北向关城墙体一道。关墙全长约400m,残高0.5-1.5m,底宽约2m,现存顶宽1-1.3m。墙体以毛石垒砌,中填黄土、碎石夯实。墙体中部以关门为界将墙体分为南北两段,墙体南北两端直抵悬崖之上。墙体北段西侧设置敌台、卫所。南、北山峰顶部各设置一座烽火台。
位于垭口的关门、敌台、卫所,与南烽火台、北烽火台呈掎角互援之势。关城东坡山下另设防线两道。原屯戍营房今为营里村。村外原有水关一道。山上关城与山下营里之间有明清古驿道,仍有原貌。
古意苍凉的黄榆古道
黄榆岭关关门原有匾额“黄榆古道”。之所以如此题匾,是因为先有黄榆古道,后有黄榆岭关。
黄榆古道连接黄榆岭上下。今天从信都区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方向寻古道登山,穿行约一个半小时即来到黄榆岭关门下。古道如“之”字不断蜿蜒折回。这是一条险路,更是一条掩盖在荒草荆棘中无人问津的古道。石砌登山道上,时不时能看到当年骡马负驮物资登山时在石板上踏出的深窝。这是千百年往来民众和商贩留下的历史痕迹。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朝廷以这条黄榆古道为基础,置黄榆岭关。山上设有关城,山下在谷口设有关墙。山下关墙横跨山溪而建,称作“水关”。水关内建驻兵营房。上下由黄榆古道连接。山上山下共同构成了完整的黄榆岭关防御体系。
据明代《西关志》记载,黄榆岭置关后委任3名官员负责守关,手下有防守民壮400名。这一守关规模在整个马岭关防御体系二十四道关隘中仅次于马岭关。黄榆岭有“瀑布泉”自半山峭壁流出,泉水可供驻兵日用。
黄榆岭长城保护员张五生说:“清代之后,裁撤关防,兵营被百姓占用成为今营里村。黄榆古道一直是百姓往来晋冀的通道。”站在黄榆古道的角度看,黄榆岭关的存续只是这条路历史上的一段插曲。
古人总结翻越太行山有八条往来道路,被称作“太行八陉”。邢台居太行之中,南北各有四陉。黄榆古道的存在说明了,纵使太行山(邢台段)以其险要被称作“天下脊”,也仍有孔道可通行。
隐没山巅的北烽火台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黄榆岭关整体格局依然清晰可见。
黄榆岭关结构严整。垭口处一道关门,把控往来行旅。关门北侧有敌台和卫所遗址。关门南北关墙直抵南北两侧高峰悬崖处。两座高峰峰顶各有一座烽火台,北峰烽火台高于南峰烽火台。关城与南北烽火台三处点位,高低错落,互成掎角之势。
信都区文保所副所长高晓龙介绍说:“黄榆岭关门是一座石砌拱券门洞,门底宽2.3米、高3米、进深2.55米。门内侧有门砧石、门闩孔痕迹。关门北侧有戍卒居住的房屋基址,坍塌严重。敌台也位于关门北侧,实心石砌,上下两截,平面呈正方形,底边长约6米、顶边长约5.5米、残高约3.4米。敌台北侧有宽约0.6米的石砌台阶可登临台顶。”
这次一线调查,一项重要任务是实地探查黄榆岭北峰烽火台并收集信息。之前文物普查显示北峰烽火台已有病害。
由于明代蹬道已几乎不辨,于是,我们冒险攀爬北峰,发现了隐没在山巅的北烽火台。现场观察,该处烽火台面临较为严重的植物病害,烽火台上部土石被荆柴杂草根系顶破,石块倾圮。在对遗址情况拍照记录后,我们撤离现场。对比之下,南峰烽火台保存程度好于北峰烽火台。
原邢台文物管理处处长、邢台文史专家李恩玮表示:“危害长城遗迹最大的两个因素,一个是杂草,一个是暴雨。暴雨是天灾,这方面不可控,长城保护员务必在汛期后认真巡查一遍,把登记点位都走到、看到。杂草其实是可控的,务必及时清除杂草、荆棘,可以用废柴油涂抹病害植物根系的土方法,避免这些寄生在长城建筑石缝里的植物发育起来崩毁土石。”
元好问和他的黄榆岭
黄榆岭关是一座文武兼备的长城遗址。作为一座军事要塞,这是其武的一面;历代文人为之留下大量诗文,这是其文的一面。其中,描写黄榆岭最为生动的当数金代文坛宗主元好问的《下黄榆岭》:
北崖玄武暮,黕黑如积铁。东厓劫火馀,绚烂开锦缬。就中岭头一峰凸朴奇,剩费寒云几千叠。摩围可望不可到,青壁无梯猿叫绝。林烟日射彩翠新,跬步疑有黄金阙。画工胸次墨汁满,那得冰壶贮秋月。直须潮阳老笔回万牛,露顶张颠挥醉帖。石门细路无涧泉,行人饥渴挽不前。辛苦黄榆三十里,岂知却有看山缘。
全诗或比兴或用典,从多个角度描述了黄榆岭崎岖险峻的自然风光。这首写于800年前的诗所描绘的场景,今天人们登临黄榆岭依然能看到。
简单地说,太行山地质构造上层是石灰岩层,下层是石英岩层。人们看到的太行山(邢台段)典型山体照片,往往呈现出上层灰白色,下层赭红色的层次感。这就是石灰岩、石英岩的分层视觉。黄榆岭关坐落在石灰岩层上。
这首诗开篇两句,说的就是站在黄榆岭关向北看,石灰岩层黯淡如积铁;向东看,石英岩层如火焰一般透出赭红色。诗中“岭头一峰”正是北烽火台所在的山峰。透过元好问的笔触,我们看到尽管时隔800年,黄榆岭依然如其描述的那般风光无异。
除了元好问外,明代李攀龙留诗《登黄榆、马岭诸山,是太行绝顶处》八首,王世贞写下《历黄榆马岭记》《登黄榆最高处》《将入黄榆度水门峡最逶迤险绝处也》《榆岭旁峭壁际天中,有悬泉如柱玉,下汇巨涧》等诗文。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诸多遗迹中,黄榆岭关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是第一档的。
记者手记
明长城黄榆岭关调查采访归来,我在记录本上写下五个字:寂寞黄榆岭。这里给人一种苍老的寂寞感。
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邢台段)诸多遗址中,黄榆岭关较为完整。不过,在我们此次一线调查行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引起重视的情况。如关城墙垛上偶有荆柴杂草滋生,部分城墙根部竟然生长出腕粗的木本植物,还有几棵松树紧贴着北烽火台栽种等等。黄榆岭关面临的植物病害对长城保护增加了难度。
就此文物保护专家表示,自然生长的荆柴杂草可以通过人为拔除来抑制其生长,这需要加强巡逻保护力度,甚至开展专项除草行动。但也要注意,很多荆柴存在日久,根系发达,已经霸占了长城墙体,贸然清除会导致墙体松动,不利于抵抗风雨侵袭。
还有一种情况似乎可以避免。人工栽种的松树或可与长城建筑遗存保持一定距离,避免其根系破坏长城墙体。由于黄榆岭关地处晋冀两省交界线上,它就像是一位等待赡养的老人,需要两地文保部门共同履行赡养义务,建立通报机制,密切配合,同步行动。
发现问题、梳理问题,进而促成科学地解决问题,我们认为这次一线调查行会很有意义。